然后的然后,才有然后
然后的然后,才有然后
就算是一件看起来绝对正确的事情,如果没有对的人,对的时机,对的条件,也很难像种子一样,在学校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许多学校的好的做法,之所以无法轻易在另一所学校扎根,倒是经常因为水土不服——无疾而终,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学校之中,一人一地,一时兴起,做一件事很容易。但是,很遗憾,临时起意的一件事儿,常常算不上教育,也无法发生持久、持续的教育影响。这恰恰是教育本身的魅力所在,他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影响,也是环境对于生命的浸润,更是生命对于环境的再造,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慢功夫。所有的快,对于教育而言,最终都不过是昨日黄花、过眼烟云。
读书这件事儿,绝对正确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多读些书总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纵然是这样的事情,也要靠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慢慢做,才能形成持续、长久的影响力。
一开始,学校通过工会,在教师层面启动了教师案头书计划。每学期,分两次为每位教师购置两本书,供教师闲暇时阅读。这件事一做就是两年,两年里,每位教师手中都有了七八本很有分量的书。
没有人考虑过“然后呢”这一带有生长性的问题。的确,一件事情之所以有生命力,全在对于“然后呢”的追问。教师案头书计划启动了,然后呢?没有人认真想过,更没有人尝试作过答。
幸运的是——当时学校同步启动了教师例会上的推“博”助览,试图用专业写作推动专业阅读。那两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写博的确成了学校的风尚,在全市教师这一层面上,学校里出过一个金奖,三四个银奖,十几个优秀奖,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
有些花开得很美,却不是我们有意栽下的。教师写博蔚然成风,然而并没有多少老师真正去读过那些很专业的“案头书”。
无论是教师案头书计划,还是例会上的推“博”助览,管理者似乎都没有真正去追问过“然后呢”,更没有人围绕这个生长点,做过系统的设计与思考,给过有力的滋养与微调。
再后来,为了促进教师读书,学校围绕具体的“案头书”开展征文活动,还颇用心的组织了几本文集。如此一来,教师读书的“成果”显性化了,表面上对于专业阅读似乎也有了抓手。
台面上和台面下,常常是不同的。就在台面上看起来很好的同时,私底下,教师却开始腹诽了。被动的读,被动的写,难免产生被动的副作用。一件原本的好事,竟然令人石化、尴尬了。
这个时候,还是那个问题。管理者之中,没有人真正问过“然后呢”这个问题。从教师案头书计划到推“博”助览,再到案头书文集的结集,虽然学校一直行走在教师专业阅读引领这条看不见的主线上,却彼此互不共生,全然没有章法。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没有人知道下面会做什么,该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从管理者到每一位一线教师,大家都生活在混沌之中。
阅读,特别是教师的专业阅读,是一件极其缓慢的过程。一切试图快速见效的期待都是错误的,一切试图立竿见影的努力都是苍白的的。
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像生命的生长一样,听得见拔节的声音,却看不到日生日长的变化。
还好,不断的在原地打转的同时,所有人并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始终聚焦在教师专业阅读这条主线上。慢慢的,有人注意到了人——谁来抓的问题。
于是,像前面所有的试错一样,“幸福培育校长读书分享会”应运而生。一所学校之中,再没有比校长更适合于关注教师专业阅读的人了。
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雷打不动。每次只有三个年级共同体的三位老师做精彩的分享,每次学校的校长、副校长都以听众加鼓励者的身份来助力这场并不宏大的文化盛宴。于分享者而言,是一种读书成果成就的共享,于听众而言,是浓缩的营养,是刮目相看和别开生面。
解决了谁来持续抓的问题,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慢慢地有了对于扩大影响力的思考和行动——宣传与改进机制的建构,慢慢地有了资料的搜集与积淀——课程建设机制的完善,慢慢地有了简单的评价和鼓励——评价机制的建设,慢慢地改进和扩大着对其它教师专业阅读的影响——分享机制的完善。
最后,我们惊喜的发现。不再填鸭式的发放教师案头书后的第三个年头里,老师们居然将从前的案头书认真读了拿来在分享会上做专业分享。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然后的。
然后的然后,才有然后,才有真正的生命影响力,才有真实的教育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