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青年欢乐多(二):昆明池畔风光好, 盛夏考古日日忙
“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上林苑是西汉王朝在秦代离宫别苑的基础上修建的皇家园林,东至今天的蓝田县,西达今天的周至县,南北分别以秦岭和渭河为界,面积十分广阔。在上林苑中分布着众多的宫观和池苑,其中面积最大最著名的就要数昆明池了,它的遗址位于今天西安市西郊,斗门镇东侧的一片地区。如今这里已经被大大小小的村庄和庄稼覆盖,看不到多少湖泊的痕迹,只有巨大的牛郎织女石刻还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土地。
近年西安市一直在搞大遗址保护,其中昆明池的复原展示也是其中的一步,在风风火火拆迁的同时,考古工作也在这里悄悄地进行中。负责昆明池遗址调查和发掘的领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刘瑞老师和李毓芳老师,通过郭妍利老师安排,2013年我们在这里进行了研究生实习,从7月5日开始到8月25日,前后约50多天的时间,参加实习的除了我们陕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申威隆、文萌、钱瑞、赵琦茗)外,还有本科生(李尚乘和杨慧佳),以及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刘勇、河南师范大学的张效儒和社科院的罗瑾歆。
(全体实习学生合影)
我们的驻地被安排在在昆明池遗址内的太平村中,来这里的第一天,刘瑞和李毓芳老师就给我们开了会,向我们介绍昆明池的基本情况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掘计划。第二天我们就被带到位于大白店和小白店村中的工地,基本上每人负责一条探沟的发掘,这些探沟是在之前的钻探中布设下的,有些下面是进出水的沟渠,有些是昆明池的池岸线。
经过约一个月的钻探和发掘,最终确定了昆明池东北不同时期的池岸线,几条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沟渠,为之后昆明池的修建提供参考。之后又沿着昆明池遗址的东岸顺时针向南,继续发掘了几个探沟,还是寻找池岸线和沟渠的走向,每人又挖了一个探沟就结束。有意思的是我和文萌在挖掘探沟时,在昆明池的淤土下都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遗存,较为重要。
(正在划分地层线)
(结束一天的考古挖掘,收工回家的路上)
我先挖的第一条探沟,进行了六天,挖到2米多深,什么也没有。又在一片玉米地里开了一条长20米、宽1米的新探沟,挖了5天,和上一条探沟一样,没有任何发现。不同的是在探沟中部偏东出现了一条黄土层,开始以为是生土,就停止向下挖掘,但是随着向西的清理,这条黄土开始向下延伸。慢慢发现其实它不过是垫在生土上的一层黄土,在探沟两壁上呈现出两条“黄土带”。我对此很好奇,就让民工沿着“黄土带”往下挖,由于没有经验,忽略了“水平逐层向下清理”的要求。
7月16日下午顶着烈日来到工地,一边继续沿着“黄土带”向下挖,一边和民工聊天,抱怨挖遗址一点儿也没意思,什么东西也发现不了!说时迟那时快,突然看着一位民工大叔一锄头下去,嘣的一声,飞出了一面铜镜,直直的落在土块上。立马绝得不对,赶紧制止住大家的发掘,跳入探沟,发现确实是一面汉代风格的铜镜,可惜砸残了。周围还散布有薄薄的骨头片,其中夹杂有红色的漆皮,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挖到了墓葬,赶紧给技工打电话,并叫来不远处的同学。
当大家都到来后,让民工先回去,我们就开始慢慢清理。将探沟中的活土清理开,很明显出现了一个人上半身的骨架,头南脚北,微微偏斜。左半边脸明显缺失,分明就是刚才一锄头下去砸烂的,头下还枕着铜镜的残片。此墓很小,宽不足1米,也就是仅能容下一人,墓主显然就是一般的平民,能够陪着一面如此精美的铜镜,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之后又在头的顶部发现了一枚铜簪子,也就是将一根铜丝的一端掰弯而已。由于年代久远,人骨已经十分酥松,根本不敢碰,赶在天黑前将探沟内的部分清理完毕。拍完照片,带着铜镜和簪子离开,打算第二天来绘图和清理人骨。
(正在清理墓葬)
(墓葬清理结束,拍照中)
第二天一早来绘图,在观察人头部时,偶然发现在昨天取走铜镜的下方土中,还有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剪边五铢钱。惊奇一阵子后,刚摆好阵势要绘图,竟然下起了雨,越来越大。将人骨用塑料袋覆盖起来,再盖上一层土,就匆忙离开。夜里电闪雷鸣,大雨瓢泼,屋里也停电了!雨下了两天,什么也干不了。
(在工地旁的棚子内避雨)
19号来工地,将墓葬情况大体画了一下,北半部分暂时就不清理。第二天来工地时眼镜从口袋掉出来,正好被车轮子压扁,于是请两天假,回家配了眼镜。临走时同学反复叮嘱我,一定要买些纸回来烧,否则大家会倒霉的!并且将我发现墓和这两天奇怪的事情全部到联系在一起。我是从来都不信这些的,不过还是从家里带来了些纸在墓旁边烧了。一来是觉得挺有意思,逗大家玩玩;二来也是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吧!
(为墓葬中的逝者烧纸钱)
之后将墓中的遗骨提取,本以为这就算是结束了,但是26号又在墓的下方发现了一件“陶罐”。与其他的罐子不同,它顶部很圆滑,口沿处还有一条人为开的缝隙,分明就是一件扑满。
50多天的实习,确实显得太短暂,不过我们相继挖到了墓葬、井、道路、建筑地基和大量的灰坑,通过实践理解了很多过去看发掘报告中不注意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陕西师范大学全体学生合影)
(考古领队,李毓芳老师)
(考古之余,参观牛郎织女石块)
(考古之余,参观西周车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