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2·42)

2024-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二·四二】

明季以来,宋学太盛。于是近今之士,竞尊汉儒之学,排击宋儒,几乎南北皆是矣。豪健者尤争先焉。不知宋儒凿空,汉儒尤凿空也。康成臆说,如用麒麟皮作鼓郊天之类,不一而足。其时孔北海虞仲翔早驳正之。孟子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尚且周室班爵禄之制,其详不可得而闻。又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况后人哉?善乎杨用修之诗曰:“三代后无真理学,《六经》中有伪文章。”

明季,音míng jì,明代末期。季:朝代之末。《国语·晋语一》:“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亦不可乎?”韦昭注:“季,末也。三季王,桀、纣、幽王也。”此指一个朝代之末。

宋学,音sòng xué,又称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

凿空,音záo kōnɡ,释义:1、开通道路。《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裴駰集解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唐·徐彦伯《胡无人行》:“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2、凭空无据;穿凿。宋·蔡绦《西清诗话·池底铺锦》:“李石开成中承诏录文宗论德宗奢靡云:‘闻得禁中老宫人,每引流泉,先於池底铺锦。’则知建诗皆摭实,非凿空语也。”《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康成,即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早年入太学攻读,又师从张恭祖等人学习,最后跟随马融学习古文经。游学归里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贞观年间,将郑玄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麒麟皮作鼓郊天,意思是用麒麟的皮做鼓皮,作为祭天时的乐器。有关郑玄注礼中“麒麟皮作鼓郊天”之说,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但清人如皮锡瑞、钱大昕多有为之辩诬者,称查检郑注三礼,并无此观点。所以,检索郑玄为《周礼》《仪礼》《礼记》作的注解时,是查不到原文的。由此可见,袁枚并没有查阅过原文。

郊天,音jiāo tiān,即祭天。《礼记·郊特牲》“周之始郊日以至” 汉·郑玄注:“郊天之月而日至,鲁礼也…… 鲁以无冬至,祭天於圆丘之事,是以建子之月郊天,示先有事也。”唐·李邕《贺加天宝尊号表》:“加号所以发祥,郊天所以昭报。”

孔北海,即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虞仲翔,即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郡太守虞歆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既可日行三百(一作二百),善使长矛,于经学也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又兼通医术,可谓文武全才。

“周室班爵禄之制,其详不可得而闻”,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下凡九章》: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班:分等列序;排列。爵禄:指爵位和俸禄,即王公贵族、官员的等级和俸禄数额的制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杨用修,即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三代,音sān dài,此处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叫三朝。“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来。

六经,音liù jīng。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