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七)
欧阳修
摘抄:他是易感的男人,能深入风景与情事,此二者,使他写出了不少好作品,却也因敏感而易受伤。
杰出的文人为官一方,眼里都有老百姓,骨子里巴望着政通人和、上下和谐的局面。审美的卓然姿态,悲悯的博大情怀,似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胸有正气者,能写好文章,真善美,三位一体,假恶丑亦然。
他是具备多种可能性的优秀男人,除了为官、为学、为艺术,不会被其他的角色长时间霸占。他有正事,有将要开始的伟业,真是忙不过来呢。对他来说,安静就是忙碌,忙着读、写、思。一双近视眼,都破万卷书……所谓优秀人物角色转换了无痕,古代官员有此能力者多多,欧阳修更是出类拔萃,当然与修身有关。修养入骨髓,遇事则发。
欧阳修眼睛不好,感受季节却细腻。早春,阳春,暮春,初夏……丰乐亭是休憩之所、聚集之地,上有古木森森,下有清泉淙淙。《醉翁亭记》蚊子如泉水之溢,一派天然。人,亭,山,泉,鸟,皆含醉态:酒醉,色醉,情醉,意醉。欧公一双近视眼,试问今日谁能敌?美政之余书写美文。一张丑脸多么生动,几百个常用汉字,醉倒多少后来人。杰出的文人为官一方,眼里都有老百姓,骨子里巴望着政通人和、上下和谐的局面。审美的卓然姿态,悲悯的博大情怀,似乎有某种内在联系。大诗人,好像都是君子,没有一个是小人。文化者,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没有欧阳修,苏东坡或许早已湮。历史有偶然性。文化的高峰削掉一截,将大大影响传承。
令人惊奇的是,为政如此繁忙,为学又如此严谨,欧阳修还能腾出几只手,写诗,填词,作赋,挥毫,推广古文,研究金石书画,品茶,品酒 弹琴,对弈,欣赏并指点歌舞伎,主持文坛的超级沙龙,睁大病眼挑人才……欧阳修以身示范,带动一大批追随者,在北宋这个特殊的时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最高峰。
他笑起来像个孩子。心里特阳光。平时滔滔不绝谈天说地,却从不夸自己的文章。文化的巅峰期,使完整的生活世界得以初现。文化精营有足够的能力朝着世俗化,却又不士子品位。有庄严的大视野,于是有韵味十足的小细节。宋人活得认真。生活的意蕴层环环相扣。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评价系统呈多元化,风俗厚,道德淳,敬天畏地,审美成风尚,视汉语为家园,权力价值观远不足以覆盖一切。欧阳修的词,有如白居易的诗,能穿越社会各阶层,高门深院寻巷陌皆有广泛传唱。
早年蓄志用功,中年还在努力,活得丰富而又坚实,尽可能拓展生存的境域,融合异质性的东西,于是有了暮年持续的优哉游哉。优哉游哉,可不是种花养草,它是广泛的修养激活生命潜能的一种人生形态,白发苍颜,朝气蓬勃。
就内心的强大而言,欧阳修不及苏东坡。其生命冲动,不及苏东坡的流光溢彩和惊天动地。到更像白香山,性情有某种脆弱,容易受伤。
感悟:不知是不是《醉翁亭记》太过深入人心,对欧阳修,始终有一种过尽千帆白发飘飘的感觉。总觉得,他就是一个不会被生活压垮的强者。今天读了晓川先生对他的品读,才发现自己对他的认知实在过于狭窄。
他的成长经历与白居易相似,自幼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面容丑陋,在初入仕途之时也曾因此遭受歧视。然而,就是这个面容丑陋的男子,却在政坛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轨迹。千年之后,谁敢说他是一个丑陋者。人的美丑,皮囊之下才更见真章。
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夷陵县令,此时与范仲淹结下深厚友谊。三年后被朝廷召回,开始学者的生活,非常安静。由政客转向学者,痕迹自然。而在滁州做太守时,又让我们看到他从政客转向学者的自然无痕。他在政客与学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向我们彰显出一个优秀人物的高超修养。居扬州仅一年,留下一颗枝繁叶茂的欧公柳。
这让人不由得想到现在的很多由学者走向仕途之人。做学者时,他们能全心投入。可是,一旦身份有所改变。你就会发现,有些人把最初的赤子之心,很快就丢弃在名利的宦海起伏中。而如果再被扒下政客的身份,他们是很难再转回学者身份的。与欧阳修相比,现代人似乎活得潇洒纯粹的太少。
欧阳修留给后人品评的,除了他在政坛文坛的过人之处,我还看到他的勤奋与努力。依着他年轻时的生活状态,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去敲大官名流的门。然而,就是他却让翰林学士兼汉阳知州的胥偃大门敞开。其时,凭的就是他的文章。“一肉之赐”让他住进了高墙深院。北宋政坛,从此向他打开大门。为官一方时,既能想着造福一方,又能继续赋诗写文著书。没有一颗勤于努力的心态,这些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常常感慨工作太忙,无法静心钻研业务,无法静心阅读感悟。与他相比,实在汗颜。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勤快的孩子有“肉”吃。
从仕途起伏来看,他的路比苏轼平坦太多。苏轼的后半生不是在贬谪之地,就是在被贬之路。而欧阳修,虽也曾遭遇贬谪,并且还因为两起莫名的桃色事件郁郁寡欢。但总体来说,在仕途上他算是成功的。这不由不令人思索,欧阳修在仕途上同样有冲劲,但我们会发现,他的冲劲是有限度的。他性格中的谦虚,也许就是那个“度”。假如苏轼的生命冲劲如果不是那么强烈,也许仕途就不会那么坎坷!当然,苏轼就是苏轼,我们无法勉强他是“欧阳修”。不过,从这两个人的仕途相比中,我们或许可以领悟一二。尤其是,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读读苏轼和欧阳修,我想绝对会受益匪浅。
欧阳修,还有一点值得后世之人佩服。他生平举荐和培养的人才,对北宋政坛文坛来说,都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尤其是对三苏的举荐,绝对是文坛佳话。他对苏轼的发现,源于他在科举修变中的新思维。没有欧阳修,或许苏东坡真的会被尘埃湮没。五十几岁的欧阳修,在面对二十几岁的天才苏轼时,他却毫无被当今文坛视为“护身符”的身份意识。苏轼何其有幸,能得遇欧阳修!如果,我们现在的高位者,能多一些“欧式胸怀”,那我们那些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是不是就可以少一些磋磨,多一份机会呢?
美哉,至情至性欧阳修!壮哉,至善至诚欧阳修!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