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懂一本书》05把书读薄:如何解构一本书
【日期】2020.01.31
【读书篇目】《读懂一本书》05把书读薄:如何解构一本书
【读书感想】解构一本书的目的是把书读薄,找到有价值的部分,分享给他人。
首先在阅读前要摒弃一些坏习惯:
第一,过于求甚解,遇到不懂得字立马查字典,这个习惯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感和快感,如果阅读没有快感,成为负担,应该很少有人会爱上他。
第二,手机放在边上。因为疫情主动选择留在家中,闲来无事会看书,发现看书的时候(特别是超过自己原有认知的书),会不自觉的拿起手机翻看,从查某个不明白的名词,到看看疫情的数据,这是手机又来了条推送,汗,再看看朋友圈吧……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看累了,得起来活动活动,喝个水,上个厕所‘吃个东西啥的,半天没有了。要知道,我原本只是想拿起手机查一个不知道的名词呀!(这里也提醒我,以后写东西遇到不是老奶奶能听懂的名词时,要适当做个解释,不要给读者开小差的机会)
第三,边读变画线。去年看的大部头《阿特拉斯耸耸肩》1400多页,看的时候还挺爽的,画了不少线,现在却连主角的名字都想不起来。现在想来,当时以为画了线就记住了,其实呢,是给大脑偷了个懒。这就好像办了健身卡,就感觉自己瘦了,其实压根没去过几次健身房;买了五谷杂粮的人,就感觉自己健康了,其实五谷杂粮都喂了虫子(说的我自己);买了面膜,就感觉自己皮肤就变好了,今天还在冰箱里清出了两年前买的面膜。不让脑子偷懒,让脑子动起来,最好能跟原有的思维图式形成链接,当场记下来。(这能力得好好练练)
其次,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带着目的的阅读。当面对完全未知的领域,可以自由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当这个领域的知识达到一定积累的时候,对于一知半解的部分,带着目的去阅读其他书目,或者还是值得二刷三刷的书籍。其实是殊途同归,最终走走到了目的性的阅读上,因为这个效率最高。 最后,这个章节的最有价值部分,就是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
其一,对问题的定义和解释。定义一个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对问题的解释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定义问题。当你感到问题被明确定义,或者解释让你感到意外的时候,就是重新认识问题的时候。
今天有人跟我讨论一个问题,疫情的病死率。讨论了半天,他觉得这个病死率的算法没有说服力,说应当是已去世人数÷(已去世人数+已痊愈人数),他把95%已经确诊正在治疗的人们给漏了!然后我百度了病死率的概念发给他。(这应该就是没明白**率的定义吧)
其二,阅读需要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阅读一本书,想要看看这个作者是如何界定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方案、论证方案的,就要了解作者,如何知人,孔子给我们提供了路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看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的志向(翻译很多版本,感觉大多可以归于此)。作者绝大多数不生活在我们身边,如何了解?——网络搜索、传记生平、别人对他的评价……
其三,重中之重:解决方案。解决问题是目的性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印象中,樊登老师好像说过,他的创业和管理的经验基本都是书上学来的,非常羡慕佩服他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书中真的有颜如玉和黄金屋。而解决方案就是黄金屋的钥匙,颜如玉的心门。相信你选的好书,相信这个书的作者,他的认知应该在你我之上,试着做,不断练习,在练习中不断调整,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另外,在方案提出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学习作者对方案的论述,是实验对比呀,还是长期追踪调查呀,还是统计数据呀……
其四,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升华。一篇文章,最后常常会有价值的升华,更是金句频出的地方;辩论赛里的四辩也常常是在拔高、讲意义。书也是如此。最后一个章节,多是升华,这升华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这里作者举了很多例子。在我看来最高级的升华就像很多引人深思的电影,给观众以想象。好的结局也应该是能激发读者思考的,期待能达到那样的水平。
另外,要想自己梳理框架,除了看书时尽量记住,最好能隔三五天或者一星期再次回忆这本书,自己梳理,再翻书比对充实内容,把有价值的部分画下来:当这些定义非常清晰时、或者解释让你感到意外时、再或者问题很严重时,这就是精华部分,可以画下来;当你感到心灵受到冲击的时候当看出递进和转折关系的时候;存在不同侧面展示价值的时候都可以画下来,这些都是引起共鸣或者冲击的部分,还可以把奇闻轶事记下来,增添讲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