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岁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

需求挖掘与分析(2) | 需求采集

2018-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产品经理唠嗑地

1 概念

将来自各种不同来源的需求传递给产品经理,并体现在需求列表中,这个过程叫需求采集。需求采集是产品设计的基础,需求采集的准确、全面,决定了产品设计方案的优劣。

2 再论需求采集来源

(1)需求采集的过程

需求采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来自用户需求、老板的需求、竞争的需求、战略的需求、业务人员的需求、产品运营的需求和产品经理的价值观等。见下图:

用户需求,包括用户、场景、诉求和任务。产品需求,包括界面、流程和逻辑。从用户需求出发,需要形成解决方案,才能转化为产品需求。而形成产品方案的过程,就是需求采集的过程。

 

(2)需求转述说明

需求是可以转述的。判定一个需求是用户需求、运营需求、业务需求、竞争需求、战略需求还是产品经理的价值观需求,不要看是谁告诉你的,而是看这个需求是为谁服务的,解决谁的问题。

转述的需求,统统先标示为存疑。因为转述的过程很可能是扭曲需求本身的过程,在去伪存真前,暂时先不要相信它。

3 找到和挖掘来自用户的需求

Z字步骤完成需求收集。

横向坐标轴:代表定性与定量;纵向坐标轴:代表用户的说与做。

定性与定量。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了解;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只定量会“以标代本”,看到问题却不知道原因;只定性会“以偏概全”,很可能被部分样本的特殊情况带入歧途。人们认知新事物的过程通常都是从定性到定量再定性再定量,并且,螺旋上升,而了解和证实也是在不断迭代进化的。用户访谈和可用性测试都是定性研究,而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是定量研究。

用户的说与做。怎么说表现了目标和观点,怎么做反映了行为。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既要看用户怎么做,也要听用户怎么说。耳听不一定为实,眼看也不一定为实。另外,听和看的时候,要注意理解。理解错误有时候也会让事情变得南辕北辙。

用户需求采集四步法。

第一步:用户访谈,在产品规划阶段进行。听用户定性的说,确定产品方向,即做什么。比如,抽样了30个用户做访谈,据此写出需求列表。

第二步:调查问卷,在项目的早期阶段进行。听用户定量的说,确定需求优先级,即先做什么。比如,投放了2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了需求优先级的排序。

第三步:可行性测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看用户定性的做,要先做那几个需求,应该怎么做。比如,一边原型设计,一边陆续找来10个用户,做可行性测试。

第四歩:数据分析,在上线后的优化阶段进行。看用户定性的做。比如,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产品。

(1)用户访谈

用户访谈,包括面对面访谈和反馈意见收集。

面对面访谈

如何做好面对面访谈?

第一,想好目的。你这次访谈打算解决什么困惑?作为产品经理,营销和维护关系的访谈最好不做。拜访与接触用户,不一定是用户访谈。用户访谈前,必须要整个访谈团队统一思想,明确的清楚我们想知道什么。访谈目的是整个访谈环节最核心的问题:我到底想知道什么?三个目的:开拓新的功能、优化现有功能和探索新的可能。

第二,找到用户。你需要什么样的用户与你交流?你需要种子用户。去哪里去找?种子用户来源于:马甲运营(比如,张三、李四),亲朋好友圈和业内同行等。怎么维系种子用户群?一是通过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二是通过奖励与好处,比如,发红包和优惠券等。产品经理应该维系好自己的产品用户群,这是安身立命的本钱之一。

第三,列出提纲。聊天与调研访谈是有区别的。聊天是散点式结构,前后两个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不经过事先设计。调研访谈是一个纺锤体结构,开始的时候,通过引导,慢慢让用户暴露尽量多的问题;然后,信息暴露后,需要对特定的方向,进行信息提炼和聚焦。最后,落到回答我们的问题上,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列好用户访谈提纲的几个技巧。

技巧一,需要有暖场热身的开场;

技巧二,要全面覆盖需求分析的问题;

技巧三,提纲要有清晰结构和逻辑路径(设计的问题要呈阶梯前进,先从简单到具体到深入开放。不要一开始就让用户回答深入又开放的问题,可能会让用户对后面的设计内容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无所适从);

技巧四,重点/核心问题需要深入展开(对重点/核心问题,我们要预测用户可能会回答的情况,再根据用户回答的情况,设计相应问题进行深入访谈);

技巧五,补充说明(如果有必要,则需要对前面的访谈进行补充);

技巧六,要测算好时间,一般要25分钟内完成(好的访谈脚本的时间测算在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告诉受访者:您好,本次面谈大概耽误您25分钟,谢谢配合)。

第四,邀约面谈。你如何Hold住整个面谈过程?这里牵扯到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与用户面对面?这里有几个技巧。

技巧一,气场温和,人畜无害。要多听少说,避免表现出极其关注答案。

技巧二,引导而非诱导。比如,不应该问“按钮放在这里会不会好用”,而因该说“按钮放在哪里你觉得操作起来会比较舒服”。

技巧三,让用户讲故事。让用户讲出他的场景和行为;如果他讲非产品的故事,你要在适当时候让他收下。

技巧四,用户说法都要有定义。比如,用户说“我觉得配置监控太复杂”。你就要定义什么是他说的复杂。你可以问他“请问你说的复杂是找不到什么?找到了不会用?还是其他什么?”

技巧五,用户判断都要有例子。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加上缺失的方法来引导和验证这些例子。

技巧六,了解用户深层想法。这里包括属性、利益、目的和价值观。属性,就是想要什么功能。利益,就是这个功能可以给他带来什么利益。目的,就是这个利益,会帮助他达成什么目标。价值观,就是,他为什么在乎这个目标。

技巧七,不好说的问题,投射到他人。比如,你本来的问题是“你会婚前性行为吗?”,你可以转换成“你是怎么看待身边的朋友婚前性行为?”。

二是,现场人数的问题。采访者,最好有两人,一个人问,一个人记。如果只有一个人,记得开录音。另外,每次只采访一个用户。

第五,输出结果。如何撰写用户访谈报告?这里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单一用户访谈报告,包括用户姓名(模糊),访谈时间地点人物,用户画像属性(年龄、职业等),访谈提纲问题与答案,补充与总结。

二是,用户访谈汇总报告,包括访谈目的概述,访谈工作回顾,访谈结果。访谈工作回顾,包括访谈时间段,参与人员与分工,提纲概述,用户样本陈述,项目工作总结。访谈结果,包括访谈提纲数据汇总,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反馈意见收集

反馈意见收集,包括从哪里收集用户反馈和如何处理用户反馈。

从哪里收集用户反馈?

公开渠道,包括应用商店,百度贴吧,知乎和微博等。

半公开渠道,包括微信群,朋友圈,用户评价和产品反馈等。

内部渠道,包括用户投诉,电话录音,客服咨询等。

如何处理用户反馈?包括问题分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用户反馈的特质导致了我们是被动的接收。它们繁杂凌乱,很难完成全部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一般会把问题分类,并且重点关注若干分类。一段时间后,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做沉淀,拟定方案,迭代产品,解决这些问题。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四步法:

第一步,启动准备,包括明确问卷目的,明确问卷人群,明确日程安排和明确工作机制;

第二步,问题设计,包括问题类型和设计注意点;

第三步,问卷执行,包括投放渠道;

第四歩,问卷分析,包括撰写分析报告。

怎么设计问卷问题?

第一,引言,要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说明,报酬奖励,大约持续时间和有问题时的联系方式。

第二,开头,要采用好回答的问题和不要采用人口统计学的问题。

第三,中间,要受访者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问题交替提问。

第四,结尾,问人口统计学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和受访者的联系方式。

问卷问题类型解释:包括开始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混合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顺位题(将备选答案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程度测量题(备选答案按照态度分成多个级别,例如1星到5星)和矩阵题(将多个问题和多个答案设置在一个矩阵里)。其中,顺位题、程度测量题和矩阵题不常用。

问卷问题的技巧,包括:

技巧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专业词汇。

技巧二,接受度较高,问题表达的意思要用户乐于接受。

技巧三,避免诱导用户,问题及其选项的描述尽可能中立,不要诱导用户进行选择。

技巧四,问题选项要全面,选择性题目的选项要全面,包含问题出现的可能选项。

技巧五,问题选项要独立,问题选项之间不要出现交集的情况,每个问题选项都是独立的个体。

技巧六,问题表述清晰,不要出现描述的事情模棱两可的情况,不便于用户进行问题选项的选择。

技巧七,问题数量要适宜,不要太多,时间控制在300秒左右,问题数量控制在25个以内。

问卷投放有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即投放时间范围。

地点,即投放渠道。包括,短信、邮件、自媒体和APP。以下是各渠道的优缺点:

撰写分析报告,包括问卷项目迭代陈述,问卷项目工作回顾和调查结果。问卷项目工作回顾,包括工作时间段、参与人员与分工、问题设置说明、投放渠道说明、目标人群画像说明和项目工作总结。调查结果,包括问卷数据汇总(需要矫正非目标人群的误差)、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调研结果要注意,结论重于分析,分析重于罗列。

(3)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的概念。可用性测试是用来评估产品或系统的一种方法,让一群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对产品进行典型操作,同时观察员和研发人员在一旁观察、聆听、记录。

可用性测试目的。发现用户真实使用情况中遇到的问题,来提升产品的可用性。

可用性测试的场景。产品大改版或者对某个设计拿捏不准的时候。

可用性测试的注意事项。可用性测试所用的测试产品不是开发出来的,而是产品经理用墨刀、Axure做的高保真原型,当然,也有让UED同学帮忙做的。移动端推荐用墨刀画原型,而PC端推荐用Axure画原型,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方便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五步法。

一是,想好目的。你要明确你测试的目的。

二是,资源准备。手机、电脑、会议室、原型等。

三是,任务设计。你想让用户做什么?例如,完成从搜索商品到支付这个流程。

四是,邀约测试。邀请你的种子用户测试。注意三点:不要引导他、不要打搅他和专注于记录他。

五是,输出结果。对测试结果做分析输出。

(4)数据分析

第一,基本数据。包括,UV/PV,DAU/MAU,留存和活跃。

第二,用户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地域和标签。

第三,埋点数据。包括点击次数和点击人数。

数据工具推荐。包括,GrowthIO、神策和友盟。

4 对接和记录来自“各种业务部门的需求”

对接和记录来自“各种业务部门的需求”,分为被动对接和主动对接两种方式。

(1)被动对接法

被动对接方式接收业务需求的正确方法,包括:

第一,建立需求对接机制,即填写业务需求文档【BRD】。

第二,需求分日常需求和项目需求。日常需求会放到一个小版本迭代中,项目需求要启动大项目进行瀑布式研发。

第三,提交的需求必须包含几个要素: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期望解决方案(想怎么做)和需求目标(可量化数字目标)。

(2)主动对接法

主动对接方式,即跟业务同学一起做头脑风暴。这里有两种方法。

一是,HMW分析法。HMW,即how

might we(我们可以如何做)。步骤一:明确问题。步骤二:拆解问题。步骤三:列出解决方案。

二是,五项法。步骤一,拆解,即问题步骤拆解。步骤二,转移,即如何让其他人解决问题,继而解决这个问题。步骤三,积极,即如何让用户自我提升解决这个问题。步骤四,否定,即如何让用户放弃这个想法。步骤五,脑洞大开,去想不敢想的一些方案。

(3)注意事项

项目式需求通过主动对接;日常迭代通过被动对接;项目式需求专业性强迭代通过被动式对接,比如,财务的项目式需求。

业务同学的需求永远是“我希望用户怎样”,但是用户的痛点来源是用户,所以,不要相信任何业务人员描述的用户痛点。用户痒点来自于我们的试错,痒点基本都是业务同学捣鼓出来的,如果做成了,就成了兴奋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