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艺术之家

生活中的艺术美

2020-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琪琦阅读

美是什么?

美从何而来?

如何创造生活中的美?

一、认识汉字中的“美”       

甲骨文中“美”的字形上半部有点像羊,又非似羊,是人头顶上的装饰品;下半部是“大”,是“人”把双手展开,但表示的是兴高采烈。        对照云南沧源岩画,可以找到与这个字形相符合的图画,原始人认为部落首领或巫师在进行祭祀及巫术时的舞蹈表演,就是世间最美的事物。       

世界上一些原始部落至今还保留这种头饰习俗(参考非洲部落装饰)。     

  从篆体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美”字的上半部演化为“羊“,下半部是“大”,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祥也,故美从羊。甲骨文中的“羊”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古人认为羊是吉祥之物,主要用羊进行祭祀。所以古籍中以羊为祥。如卜辞及青铜器铭文“吉祥”皆作“吉羊”。故美从羊。以祥训羊,是声训,也是释义。羊大则美,故从大。

“美”与善同意美的主要释义:

1、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观、美味、美景。

2、素质优良(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

3、善事:好事。

4、赞美:称美。

5、喜欢:称心。

6、美洲、美国简称。

7、美学范畴和中心问题。

8、认为美。

9、外表美。

10、心灵(内在)美。

11、优美,艺术性强。

12、精,质量高。

二、美是什么?

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

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现实美,非人为的纯自然产生的事物的美)(旭日晚霞,明月繁星,花草林木,鸟雀鱼虫等美,是未经人为的自然界现象和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为的社会事物的美。如人的行为美,性格美及社会的环境美等。)

自然美与社会美密切相关,并非独立。如人的形体美是自然美,行为美性、格美则属于社会美。

02美感

美感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有些是先天因素,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能力。有些则是后天因素,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03美学

1、1750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了《美学》,首次提出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指出美学不仅仅是指“美的艺术的理论”,更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

2、黑格尔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3、马克思认为: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三、美从何而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第一、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明代唯心主义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一切事物,包括美的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的“心”中,有一次他与朋友外出看到山岩间鲜花怒放,朋友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答辩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就是说,如果人没有看到花时,心中既无此花,花也就不存在;只有当人看花时,花才变得明白,所以他并不是心外存在的。这是公开地宣扬“美在于心”的观点。

第三、 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 在不同的民族, 在不同的阶级, 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四、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工艺美术、建筑、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文学、戏剧、电影、摄影、书法、曲艺、杂技等艺术样式众多,扮美平凡的每一天。

中国传统色彩之美。中国的色彩观念、绘画色彩、服饰色彩、染织色彩、建筑彩绘、戏剧色彩、颜料工艺以及色彩应用在世界范围都深有影响。中国古代用色分阴阳、时令和方位。色彩配置首重阴阳关系,谁阴谁阳,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特定的文化背景。配色讲季节、方位和等级,以及色彩间的生、克、制、化。古人配色,喜爱对比强烈的并置效果,特别强调五正色、五间色的配置。古人用色崇尚鲜明,用色以单色为贱,以多色为贵,以色相对立为嗜好,以五色齐备为用色的极致。

宫廷艺术随着清朝的覆灭也普及开来了,从民国开始五色普及到民间,愈演愈烈。使得整个民族的用色变得恶俗,在古代颜色的提纯的技术很差,从矿石里面直接提取颜色,色彩特别柔和、有磁性、耐看,但是现在颜色经常过分鲜亮,则搭配起来显得恶俗。 ——参考彭德教授的《中国色彩的配置》艺术美化了世界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美学可以沟通人文和科学。苏州博物馆:贝聿铭作品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借景与造园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的内庭院,布局精巧。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艺术作品之美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讲究造型美,配色美,而且在立意上也崇尚真善美,能引起观者无尽的联想,带来美的启迪。学会甄别,拒绝低级、丑恶、庸俗化的文艺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在美的艺术作品中陶冶情操。

美育伴随人的一生

PART 01婴幼儿时期人在胎儿时期,就能感知外界一切,所以“胎教“在现代非常盛行。”胎教”的作用有多大,似乎难以定论,然而母亲在孕育胎儿的时期,时常听优美的音乐,做保持心情愉悦的事情,应该确实对胎儿有好的影响。孩子降生之后,母亲的美感教育将伴随其一生。特别是学龄前阶段,母亲的仪态美,举止美,家庭环境的整洁美观等等对孩子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PART 0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接受的美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中,注重对孩子品格、思想、行为、语言等方面的教育,在校课程中也设有音乐、美术、书法等相关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乃至大学期间,学生受到学校及社会上相关课程影响巨大。家长要注意给孩子适度的学习空间,既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常爱好,顺其自然地让孩子自由生长。成才的路不只一条。孩子的成功往往得益于宽松开明的家庭和支持自己的父母亲人。(参考《傅雷家书》,让孩子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教育。)2020年开始,全国多地音乐、美术科目纳入中考。音乐、美术科目列入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学科。

PART 03成人阶段成人阶段是人的奋斗阶段,也是人一生中最功利的时期。生活的压力往往让人无法顾暇远方与诗意。因而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与工作中,适当调整心情,为自己营造尽可能的舒适优雅环境,为自己在闲暇时培养一两个可放松身心的爱好都是非常必要的。艺术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书法可以静心,音乐可以怡情,绘画可以抒发情感,诗歌可以让心自由驰骋······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在喘不过气的忙碌生活中寻得心灵的宁静,更好的认清前进方向,寻求快乐与幸福。“过去艺术不能当饭吃,未来不学艺术可能就会没饭吃!”——马云PART

04中老年人“艺术是关乎生命审美的教育,但是在中国,艺术更多是谋求生存的教育。孩子们学习艺术,主要还是为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反而是在老年大学,艺术教育回归了本质。”——马云中年以后,随着人的社会职责消退,退休后的群体开始回归人文教育,开始自我放飞。大量的中老年人加入广场舞、合唱团,老年大学的书法、绘画、舞蹈等课程成了中老年人的首选娱乐项目。这一方面是圆他们年轻时甚至是儿时的兴趣爱好之梦,另外一方面虽然“人人都是艺术家”严格来说是个伪命题,但是人人都有艺术表达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快乐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终极追求。

五、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艺术一个完善的人要想获得一生幸福,不但要拥有获得幸福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素质。——周海宏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唱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学着用绘画表达自己看到的美,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用鲜花扮美自己的家居环境······这些都是我们感性素质提升的方式。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是整个人生观。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只有在艺术中,人才是游戏的;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自由的。                                      ——席勒(德国)                艺术——一切皆有可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