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人的性格》想法心理

解读《中国人的性格》01看不见的格子

2017-10-07  本文已影响189人  文三晓

                                                        01  看不见的格子   

       

     先来看几个例子

 例1几只猴子关在一个大笼子里,然后在笼子顶端挂一串香蕉。很快就有一个猴子爬上去摘香蕉,就在它马上要抓到香蕉的时候,巨大的水管对着整个笼子喷水,全部猴子都被淋得透湿。过了一段时间,又有猴子上去摘香蕉,结果所有猴子再次被淋得透湿。重复数次,猴子们终于明白,只要想摘香蕉,大家都会受到伤害。于是没有一个猴子再惦记香蕉,再饿也不上去摘香蕉了。

 例2美国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实验。他们把一只老鼠用铁夹子紧紧夹住,使老鼠无论如何挣扎都脱不了身。经过一段时间,老鼠认为自己处在一个绝对无法挣脱的困境中,于是放弃了挣扎。科学家松开了铁夹,再把老鼠放到一个盛满水的水模中。令人诧异的是,它竟然不再尝试游泳求生,而任凭自己逐渐下沉,因为它已经学会了放弃。

例3跳蚤堪称世界上弹跳能力最好的动物,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科学家然后在跳蚤上面罩一个玻璃罩。这一次跳蚤跳起后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

例4法国大革命的巴普洛夫效应,比如法国大革命令人费解的是并不是从压迫和剥削最严重的地方开始。这里头有巴普洛夫效应,诱导因子自由民主博爱思想,这些信念在不停的强化人民的反抗意识,再加上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六和贵族们表现的又相当的宽容,于是反抗似乎得到了鼓励,并且看到了希望,反抗越来越激烈,信念也越发强烈,直到法国大革命彻底的爆发。而在压迫最严重的地方,农民就如同被压制住的那只“爬骚”,缺乏反抗经验,更没有了反抗的精神。

例5中国谚语:树大自然直,意思是小孩的信念群可以自然形成,事实上整个社会的巴普洛夫效应场会随时纠正孩子行为的偏差,比如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做了不和礼节的事情,那么儒家思想的评价体系作用下,众人会给予规劝。比如说大人经常会对小孩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不言睡觉不语。在潜移默化中,大人就把自己的信念群植入了下一代的意识中。所以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信念群的传承过程。这就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人信念群的形成来源在哪里?怎样形成的?这些信念是怎样通过反复强化固定在中国人意识当中的?

何为巴普洛夫效应?

巴普洛夫效应来源于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它描述了食物、铃铛与狗之间经过强化产生的关联性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的这一惊人发现成就了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的重要结论:

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反过来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由对白鼠产生的恐惧反应,可以由白猫、小兔、狗乃至一块棉花引起。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也是泛化的表现。临床症状上许多恐怖症都有泛化情形,例如,一位妇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惊而逐渐演变为害怕一切公共场所(广场恐怖症症状)。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在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分化。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4、消退:己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消退概念对两个潜在的意义。其一是,如果一个行为得以维持,个体环境中一定存在使之得以维持的强化条件。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条件的话,该行为应该已经自行消退了。其二是,可以改变环境变量,使之不再包含强化行为的条件,促使行为消退。消退并非全面、永久性的遗忘,实验表明,如果对已消退的条件反射重新训练的话,所需训练次数要比原来建立该条件反射  的次数要少,这一“节省”现象说明原来的条件作用训练残留了某种永久性的后效。它同时也使人想到消退很可能不是一种消极过程,而是一种对已形成的条件反应的积极的抑制过程。换言之,对一个已发生消退的条件反应来说,原来的条件刺激(它本来是强化物即将出现的信号)眼下变成了这样的信号,原来的强化物不会出现,这就导致了对原来反应的抑制。

5、抗条件作用: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进行这样的操作:一方面撤除原来的强化物,例如在白鼠出现后不伴以强噪声,同时设法使一个不能与原来的条件反应共存的反应与原来的条件刺激建立联系,例如,让小阿尔伯特吃他喜欢的食物(一种放松的积极的反应)。结果,原来的条件反应会更迅速地被消除(与单纯消退训练比较)。这样一种操作程序称为“抗条件作用”。抗条件作用就是沃尔普所说的“交互抑制”,它是几种重要的治疗技术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训练的理论基础。

条件反射的流程可归结为:①食物=>唾液分泌,狗对食物产生欲望;②食物+声音=>唾液分泌,当周期性把食物和铃铛声音关联性的强化给狗,声音已变成引起唾液反应的“条件刺激”,唾液反应则已成为声音的“条件反射”;③声音=>唾液分泌,经过周期性强化,狗建立了一个信念:铃铛响声意味着食物的到来。

巴普洛夫效应意指:通过周期性强化使得被强化者建立关联性的新信念,这个信念等同于对应的条件反射。

宗教信仰是最典型的巴普洛夫效应产物,信仰的建立往往具有排他性和周期性强化特点。例如基督教的礼拜,伊斯兰教的五功。排他性是为了让条件刺激更加专注,周期性强化使得被强化者对宗教信条产生条件反射,变为自己的信仰。信徒的虔诚是基于条件刺激下的条件反射,终成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除了宗教信仰之外,人类其他信仰都具有类似特征。例如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亦有独尊儒术的排他性,也有科举考试下儒家文化话语权的周期性强化,由此发展出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评价体系。

每个人都是自己信念的虔诚信徒,所以每个人都有顽固的性格。这些性格来自于对自己信念群的忠诚,这种忠诚未必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条件反射,被强化者会很自然的维护他的信念。

所谓看不见的格子,那就是很多时候人维护自己的信念并非是因为理性,而是基于一种条件反射。只有在挫折面前,人才能意识自己信念的错误。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反思了宗教信仰,西学东渐使得中国人反思了传统文化,但人类总也跳不出那看不见的格子,只不过是用一个格子替代另一个格子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