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229:茶馆旧俗:吃加班茶
《老成都》(连载)
(作者:王大炜;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到茶馆喝别人喝过的茶,叫“喝加班茶”,或叫“吃加班茶”。严格讲,吃茶不如喝茶,喝茶不如饮茶,茶水是液体,当然是饮,渴急才叫喝。这种不吃白不吃的喝茶行为,《成都城坊古迹考》早有记载,在其“社会风貌”之“茶舍”中,是这样写的:“茶舍有一美俗,即无钱而渴甚者,可至茶舍坐饮剩茶,执壶茶工必为之冲开水,名曰‘吃加班茶’,茶舍主人并不禁止。”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4fa2ed47122feec8.jpg)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仿佛是一场三人独幕剧,喝加班茶者、掺水茶工(雅称茶博士)、茶馆老板之间的和谐包容。所以称之为“美俗”。试想,吃加班茶的,居然可以翘起二郎腿,甚至还可以与茶博士闲聊几句,这于那些无钱喝茶而不得不去“加班”的人,既是一种特殊享受,也是民间街坊的容纳。
“加班茶”之“加班”,这话十分调皮有趣,这又是川人的聪明智慧,别人掏钱买碗“三花”还没有喝白,有事提前离去,你去接着喝,物尽其用,当然便是“加班”了,多么巧妙、妥帖。
对于喝加班茶者,大约有两种人,一种属于比较固定的,家就住在茶馆附近,顺道,方便,来去自由,成为茶馆的“老茶客”,且家中经济不力,举炊艰难,只好进出于茶馆,享受免费待遇。另一种是匆匆过客,其中又分两类,一类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和干体力活的,如从前拉黄包车的、拉板车的;另一类是少年儿童,大热天走得满头大汗,发现桌上居然还有凉茶,一阵“牛饮”,嘴一抹,好不痛快。那时,卫生意识淡薄,对喝加班茶之利害并不在意。
现在喝加班茶的已不多见了,不过,有一次,却令笔者瞠目结舌。那是2005年5月8日,这天是国际母亲节,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咱们成都也搞了一场规模不算小的民间纪念活动,这天一批抗日老兵和抗日军人后代相聚于塔子山公园。此时天气已热,便在室外摆上长长一溜茶桌,举行座谈会。午饭后,大家忙着合影或接受媒体采访,多数人离席而去。这时,一位身着绿色花格短袖衫、黑色短裤的秃顶大块头男子出现在面前,他笑容可掬地一碗接一碗地连扯干了五六碗,狂饮之后,又一一续水,搭讪说上两句闲话,从他挎包里掏出一个大号保温杯,注满了开水,扬长而去。见此光景,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突然有人小声说道:“这个大个子不是报纸上打药品广告的那个代言人吗?咋个喝起了加班茶!”不过,此人这种“喝”法倒是少见。后来,公园里却出现了另类“喝加班茶”的人。个别中老年妇女,拿着一只大口杯,看到那张茶桌前有温水瓶,便不请自来地一声“谢谢”要点水。之后,便在公园中继续转悠,饿了就着干粮充饥,直到傍晚归家。当然,也有只带杯子,花上两三角钱直接向茶馆买开水的。如果每天都泡茶馆,按平均5元计算,一月下来150元,那些吃低保的城市居民就不得不考虑了。
茶馆为啥不禁止喝加班茶或“掺加班水”的呢?恐怕还不仅是“和气生财”。从前街坊讲仁义,发善心,不欺人。而今,关爱他人,和谐包容,何必非要撵人呢?
(下篇:《净居寺一念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