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快速评判一个人的能力?HR也许做得还不够好

2020-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学长23333

跟很多HR朋友交流过,如何最快速评判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他们也带着些许的无奈,人太多,只好挑一些冷门的问题看看临场反应,问一些略带标准的问题考验是否具备职场通识。二十分钟后,草草打分,能力就可以量化了。

乍一看,这种方式特别科学民主,承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吸取欧美各派的自由主义,在标准限制下的临场发挥,理论上绝对说得过去,实践中也屡试不爽。甚至优胜者可以反唇相讥,大家都是同样的卷子,你考得差怪HR?

我有些许不同的看法,各倾陆海云尔。

分情况讨论,是很重要的思维模型。能够很快划分出来,哪些是决定,哪些是教诲,哪些是讨论。才能不浪费时间。

决定。就是要坚决执行。这张人力资源量化制度,就是基本的行为框架,哪怕是行为艺术都要视此为圭臬。从历史观来看,没有什么比“笔试+面试”制度,更好打造选拔之通路了。

教诲。就是认真聆听。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逻辑缜密的管理科学。性格偏好,领导风格,组织行为,心理导向,都是评判的标准。这是不断成熟和完善的科学,需要添加各个专业的教诲。

讨论。就是尚未定型。既然尚未拍板,就有调整空间。很多问题到了这个时候,可左可右,就有意思了。

一己之见,目前HR选择人才的方式,只属于通识性选拔。通识,即通用常识,对于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较为有效。这是素质的展现切口。虽然说奇人异相,能者怪癖,但是工作是一种朴素的连接,个人功耗太大,组织带宽带不动。

对于骨干型人才选拔,再用初始招数,就有点略带讽刺了。骨干,就是结构支撑,需要精准判断形势的能力,扎实执行控场的能力,快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激发业务精英阐述经验教训才是重点,而不是用脑筋急转弯式的智力游戏来判断其是否聪明。聪慧或者奸诈,都在眉眼之间,不着一字,一看便知。

对于精英型人才选拔,需要用更为开放型的环境来评判,且需要假以时日,昼夜不息,聊思想,量格局,碰真知,这不是HR一个人的事,也远远不是20分钟这般简单。

一刀切,一定有问题。需要分情况讨论。

但是精细化管理如果学个皮毛,公司就会被拆解,一多则乱,一乱就散。

对员工来说,水涨船高,可能带来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在市场上相见,白刃厮杀,才知谁是真英雄。

团队臃肿,人浮于事,管理问题就会出现。前锋与后勤,需要分的清楚,否则后院起火,进退两难,畏首畏尾,不战而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