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

2019-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从此江山是故人

《总统是靠不住的》一书主要通过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自己在美国亲身生活经历的所见所闻和对美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水门事件、克林顿总统选举、辛普森案等进行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我们展现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作程序及其相关细节。

林达先生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和细致透彻的分析带我们参观了作为当前世界上第一大国——美国的社会制度,并结合他的思考告诉我们总统为什么是靠不住的。同时深刻剖析了美国这个国家如何在社会制度中,通过“合理的平衡与制约”对权力和人进行限制。

在这本书开始的部分,作者讲到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说:“我没有选举权也就没有什么责任的负担,只能等着别人把我们天天生活其中的这个国家的总统给选出来……所以,我们既没有非想要什么人当选的紧张,也没有太大的失去选择权利的痛苦。”这是作者初来美国时,对美国政党不甚了解时所说的,可是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自己选举领导人的时候依然普遍存在。 这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保障较强的社会里,细数一下,也记不得有多少重大事情是必须由我们自己操心选择而决定的,因此,当时我们也并不对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权利耿耿于怀。”中国人对于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选举领导人这类事项却漠然的多,仿佛事不关己,甚至大多数中国公民对于是否拥有并是否能够切实实行选举的权利并不在意。而在美国社会的大选年头里,生活并不悠闲的小镇居民,从很远的地方下班回来之后依然坚持站在黑夜的寒风中等待选举。那么在美国民众的积极参与之下选举出来的总统,为什么依然靠不住呢?

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在《自由与权利》中曾经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只要失去了监督和制衡就会使少数人手上的力量变得至高无上,而这种“绝对的权力”一旦形成,就会不可遏制地发展为暴权和腐败。这种例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数不胜数,从君主到王公大臣,一旦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失去制衡,那么他手中这种“绝对的权力”就会激发出人性深处的罪恶欲望,于是掌权者会变得专制,腐败,暴力。所以说,总统是靠不住的,这与选出的每个总统个人无太大关系,而是由于人性的弱点,即人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人性一词和权力、制约、腐败是永远分不开的。

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什么才是真正靠得住的呢,美利坚的革命先驱们在两百多年前就得出了结论:只有制度才是靠得住的。所以他们决定去建立一个完善且运行良好的制度体系机制来对人与权力进行约束和限制,也就是林达先生笔下的那台庞大严谨的“收银机”。“权力是私欲和犯罪的酵母”,他们从始至终都明白:总统是会撒谎的,但是他们从不怕总统会撒谎,因为他们把权力交给了制度,而不是总统。总统和其他国家元首只是制度的执行者,一切违背制度的人和事都会被制度体系筛除出去。在“水门事件”中,从独立检察官到大法官西里卡,司法部长理查德森再到参与弹劾投票的100位参议员和事件相关的所有工作人员,他们的行为都要遵守这套制度体系。即使尼克松作为一个政绩出色的总统,一旦他的行为违背了制度的规定,那么就会遭到弹劾,被制度体系所抛弃。真正管理着这个国家的,不是总统,而是时刻运行着的制度,也就是美国革命先驱设计的“收银机”。在“收银机”对个人权力的牢牢限制下,个人权利与法律制度的斗争必然以制度的胜出告终。“公民权利的保障,不是仅仅依靠《权利法案》的条文,它还依靠健全独立的司法制度、健康的社会机制、良好觉悟的社会和民众团体。而且,这个社会必须普遍有起码的正义感和公民良知。”

“水门事件”以尼克松总统辞职下台告终,即使违背法律制度的人是总统。可是在我国的社会权力运行中,这种突破制度、法律的行为屡见不鲜,为什么“人的不可靠性”一次又一次地冲出了制度的牢笼,凌驾于法律和人民之上?也许这是因为我国的权力运行制度中缺乏对掌权者的监督和限制而普通民众自身又往往缺乏对权力的监督意识或是恐惧积极监督对自身带来的威胁。

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的中国与仅有几百多年历史的美国相比,许多国人依旧缺少一种深刻入骨的文化自信,并且向往并羡慕着美国人的自由和人权。这是为什么?因为美国那短短两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是一段保护人权、健全法制的历史,而在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之中,制度建设却更多停留在纸上谈兵。即使在提倡着“大力建设法治社会”,并且随处可见“富强、民主、法治……”的今天,谁也不敢说宪法赋予自己的权利会得到充分保障。这并非是对国家现状的极端的悲观主义,只是对目前的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状况深感担忧,在这样制度并不足够健全的情况下,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甚至最为重要的自由权和生命权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人们往往并不能指望政府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这种希望很可能彻底落空。而在美国,这情况出现的概率却很低。

作者在本书中多次提到,也是美国人一直深刻铭记的那句话:政府是靠不住的。因为从一开始就明白人是会犯错误的,所以美国人一直保持着对政府的警惕,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警惕,所以美国宁愿让权力四分五裂,也不会让权力集中。为此美国人早早就开始了制度建设,而显然中国人在对我们政府的关注和警惕上远远不够,过于相信人的道德约束能力,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期望,结果就是出现了越来越多权利遭受侵犯的弱势群体。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书中就提到道德沉沦的趋势,普遍地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因此基督教以人性的沉沦和隐溺为出发点,着眼于生命的救赎。正如司汤达所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人间是善与恶的中转站,生而为人,就带有原罪,需要时刻反省实现自我救赎。因为人有根深蒂固的堕落性,人可以在救赎中得救,但人永远无法达到完美无缺。因此,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他们明了人性中贪婪本性的弱点,不管人的品性有多么的完美,如果拥有无上的权力而缺乏监督,总会滥用权力,凭借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西方传统历史文化中不相信人自身的道德力量,更不相信完人的存在,时刻对人性之恶保持警惕,重视客观法律制度,从而以更加完善的制度纠正人性的不足,来约束掌权者,限制权力的过度集中。因此,西方民主精神中始终强调对权力的限制与防范,西方的民主传统文化由此发展。而中国儒家思想的道德至善主义以成德为其基点,对人性作正面的肯定。正因为传统儒家文化在对“幽暗意识”的认识上存在不足,因而走向“乐观人性论”,对圣贤政治抱有无限期望,认为人能够靠自身的德行修养来抑制恶的欲望,邪不胜正,善必胜恶,因此传统儒家向往圣贤之治,导致最终未能孕育出真正的民主传统。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另外一点就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跟着林达先生边看美国制度和文化,一边不由自主地将其与中国社会国情进行对比,在这不断对比的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感受也越来越深刻。记得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有一处写到有人号召枪下丧生者的亲属把死者的一双鞋拿出来,放在一个广场上。结果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这些鞋子承载着一个个突然中止的生命和亲人的无限悲痛。这就是美国人为持枪自由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可是这代价是否值得?每个美国人应该对此都有过沉思,但是到目前为止,即使枪击案接连发生,他们仍然选择保留自由,同时做好承担代价的准备。这是美国人对自由的信仰,即使生命面临威胁,也要誓色捍卫自由。这也是美国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与美国历史文化有关,而想要理解这种差异就要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而不能把这种差异简单地归为是非对错。因此在向美国学习制度机制建设的时候,我们依然要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我们自身的信仰,同时也要保持对政府和权力的警惕,建设最适合我们的制度。

林达在书中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逐渐醒悟,并且逐渐从各种各样的狭窄走向宽容的历史。只是有些地区醒悟得早一些,有些地区醒悟得晚一些罢了。”人是有弱点的,人是不可靠的,总统也是靠不住的,因此必须以一种机制解决人的不可靠性。虽然就算是民主国家也并非不担心来自内部的暴力颠覆,而政党之争也不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温和,但是我们并不能否定制度的伟大性。制度是信仰形成的保障。美国人用一种对自由的信仰创立了一种制度,而正是这个制度,养成了国人日后对宪法的信仰。

“我对宪法的信任是完整的、全部的、彻底的。在有人对宪法进行损害、限制和破坏的时候,我不会坐在这里袖手旁观。”希望有一天,我也有勇气可以说出同样的话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