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

三之

2024-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木三石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网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夫子一生,依其己之所述,十五有志于学。
夫子之学,非学问之学,而是入世之学。
既欲入世,即非愤世,如那接舆,也非出世,如那老子,亦非离世,如那叔夷与伯齐。
春秋时,佛之道尚未东来。
夫子经世。
夫儒经世者,需有三功,即为德功,事功,言功。
所谓德者,在己为得,在人为仁,人送仁为得德。自仁者不仁,自德者不德。
所谓事者,在为政,在移风易俗,在教导百姓,非独己之行。所行之事即为斯世斯人,各得其所,不谓亲疏贵贱,不谓智愚贤不肖。
所谓言者,动之以口,或书之以文,为斯世尽贤德之人。
夫子一生为此。
夫子所谓君子,三功俱全者为贤。
只是入世者,非独孔夫子,还有他夫子。

夫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便两千年已过,依然能感受夫子谆谆眷眷之万丈豪情。
是语应在流亡之前的课堂,流亡归来再无此气势。
且尝试拆解夫子之语。

夫子之知何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子以后后人皆以乐通说,意为“经常去实践所学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夫子是不是此意,不知。
既不知,不如说就为说意来的直接:学过的东西要经常去践行,那还要说吗?
学是为习,不是为知。
是夫子之知为“学而时习之”,之后才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习,如同知而不行。
学不习,非真学,知不行,非真知。
是知也。
夫子一生所学所教,即便是后人称之为的玄学之易,夫子也是边学边教边实践的。
夫子考校自己的不是知而不行,学而不习;同是,夫子考校弟子亦是如此。
夫子之考校一定是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入世为政而验证之。

夫子之知如是,之好即为好知,之乐即为乐之。

知在己有三度:修己,做事,为学。
由此三度以为立德,立功,立言。
由己到人也是三度:观人之德,之功,之言。
在己为学而习,能不能知行合一,在人亦是。

清人王国维提出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氏曰为大事者做大学问者须经此三境才能为。

夫子在两千五百年前也是三境:知,好,乐;补齐为:学而习;好“学而习”,乐“学而习”。
知为学人,要拜师,学以习,知以行。求知者,以时舍财,不然非知。
好为师己,自成长,时时省,日日进。自知者,以时舍身,不然非好。
乐为师人,教他人,教学长,度世人。知他者,以时舍命,不然非乐。

夫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之为何?
以夫子性,简意可为:立德,立功,立言。
夫子求仁,称礼仪,要成于入世后的社会行走,其之可为曾子所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至于知到何之,好到何之,乐到何之,从夫子以至三千弟子,尽管有夫子君子论,但每人心性不同,际遇不同,其之到何之亦是不同。

即便夫子跑遍天下,竭尽其所能,知之,好之,乐之,其之亦不全不满。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夫子之之,合天合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