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就读这两样
读书,读两样东西,一样“会做”什么,另一样会做“什么”。
一样重点在会做,也就是能力。
书读完,读者可以获得的能力。例如,读《好好说话》可以获得沟通技巧,读《影响力》可以学会影响别人。
从书中获得某种能力,是我所知,绝大多数年轻奋斗者的读书目的。
书若能给读者赋能,那它就是本有用的书,这种有用的书,最受优秀精英们喜爱。
我是白日梦er,喜欢管这类书叫“工具”。
书中人、物拥有的能力。
研究书中人物能力最多的情况,是在读小说时,因为人物的能力,可以影响到人物的命运,也可以烘托出人物的性格。《阿Q正传》主人公阿Q,拥有“在假想中克敌制胜”的能力,得以让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让他走向毁灭;《天龙八部》乔峰,以降龙十八掌打遍天下,这种至刚至猛的武功,烘托出乔峰的豪放不羁,光明磊落,若要把降龙十八掌改成葵花宝典,那就完全变味了。
对人物能力刻画最多的,当属网络爽文,赋予主角超强的能力,秒天秒地秒空气,以使读者获得快感。
物的能力,通常是在科普、专业性书籍中读到,《疯狂人类进化史》中提到,维生素D拥有促进钙吸收的能力,叶酸拥有让人变黑的能力;《机器之心》中提到,人工智能将可能拥有自主意识。将这类书籍中物的能力读懂,便可以正确、合理利用物,满足需求,也可以启迪智慧,更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
小说中,物的能力则又有了不同含义。《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所持武器的能力,第一柄“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第二柄“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 第三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第四柄“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通过四柄剑的不同能力,可读出人物在各个阶段,心境与武学造诣的不同;《大话西游》中越光宝盒穿越时空的能力,是整个故事成立的基础条件,越光宝盒本身,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作者的能力。《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拥有一句话讲完整个故事的能力,“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这么短的一句话里,交代了故事主角、时代背景、空间环境,以及将要发生的故事;《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所写的每一部小说,语言都很简练,并几乎不使用形容词,他拥有只告诉读者20%信息,也可以让读者读懂整个故事的能力。
一样重点在什么,也就是选择。
宗教、哲学、文化、三观、道德、法律等,一切精神层面的东西,最终落点都在选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落点在繁杂/简单的选择;“无知即罪恶”落点在求知/蒙昧的选择;“宁拆十座庙,不会一桩婚”落点在劝分/劝和的选择;道德落点在善/恶的选择;法律落点在正义/罪恶的选择......
吃饭要选择,甜粽子/咸粽子,甜豆腐脑/咸豆腐脑;穿衣要选择,T恤/衬衫,正装/休闲;走路要选择,先迈左脚/先买右脚;工作要选择,为赚钱/为兴趣......
活着,每时每刻都面临选择,若这选择都是二元的,那倒容易多了。
小说中,人物的选择可以反映出人物内心,鲁智深吃酒时,被隔壁啼哭声扰得心烦,他选择让店小二将人叫来,问个清楚,而不是叫店小二将人驱走,只管自己清静,这是他的慈悲,听到金家父女被镇关西欺负,便要去打死那厮来,而不是坐视不理,这是他的正义;人物的选择可以决定人物的命运,宋江在功名与自在之间,选择了功名,选择回到那乌烟瘴气,病入膏肓的朝廷,以致众叛亲离,遭人陷害饮鸩而亡;菩提祖师问猴子,你想学天罡三十六变,还是地煞七十二变?猴子愿往多里捞摸,学了个地煞变化,以致大闹天宫,与杨戬斗法时轻易被擒,不过倒也因祸得福,在老君丹炉里练出火眼金睛。
读人物的选择,要结合所处环境,当下实际情况去读,人在重压之下与无意之间,做出的选择,最能映射内心。
读作者的选择,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其表达的内容。施耐庵选择以一场大瘟疫开启《水浒》故事,来说明这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朝廷;朝中文武百官众多,施耐庵独选洪信去龙虎山,洪信官居殿前太尉,地位很高,但无实权,施耐庵让一个没实权的管,去龙虎山大闹,撒泼打滚,以在皇帝面前告污状,要挟龙虎山道士打开伏魔殿,放走妖魔。一个没有实权的官,尚且可以作威作福,为所欲为,说明朝廷的黑暗,污状说告就告,言语之间好像是家常便饭,说明朝廷的腐败,
好的作品,可以影响读者待人、待事、待物的选择,让人有所思,有所知,有所行。
不光读书,读人也无非就是这两样,“会做”什么和会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