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亚洲中的唐朝》外交关系是如何影响大唐王朝三百年荣辱盛衰
读史,使人明智,可以使人提升认知。也可以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里,洞察其中人物行为和心态的变化。品阅古今,参悟本质,以古为鉴,以史为镜。
说到古代历史,大唐盛世的繁华,更多地被人们所提及,尤其是一些影视作品里,为四海所朝贡的大国风范,更是让人看着过瘾。然而,读过《多级亚洲中的唐朝》后,我们得知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多级亚洲中的唐朝》是由国际知名唐史专家王贞平教授历经多年研究所著,在书中王教授用翔实的史料分析,清晰的学术脉络,更是用精简朴实的叙述将唐朝与周边政权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
王贞平教授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唐代外交制度史、中日关系史等领域颇有造诣,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影响力。主要著作有《汉唐中日关系论》《唐代宾礼研究:亚洲视域中的外交信息传递》等。
在书中王教授详细考察了唐与四邻的关系,带领读者了解大唐与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突厥、回鹘(原名回纥)、吐蕃及南诏之间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他们有时和平共处、有时又公开交战,有失败也有荣耀,有隐忍也有反击。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中,了解外交关系是如何影响大唐王朝三百年荣辱盛衰的。
一、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相互的制衡。
汉唐时期,唐廷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单极的亚洲大陆唯一的权力中心。唐朝与四邻之间的关系常处在不稳定状态,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地处在调整自己和相互的制衡之中。所以,那些提出“朝贡提体制论”带有“中国中心论”色彩,认为外国统治者亲自或者遣使来访是对中国宗主国地位的承认的论点并不完全正确。
在朝贡或者册封形式进行的汉唐时期的外交关系,实质却不是“君主-外臣”的从属关系,而是多级的。在《多级亚洲中的唐朝》中作者提出了“朝贡体系维持了唐朝至高无上的表象,却掩盖了亚洲的多级本质。”
同时,作者在本书的导论部分里解释了“多级”的含义。
“多极”是指数个国家为增强各自实力而相互竞争的国际环境。这些国家有时为对抗第三国而结成联盟,有时又为实现各自目标而自行其是。实力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呈分散而不均匀状,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永远独霸天下。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复杂多变,难以预测。
在书中,作者又用唐朝与四邻各个政权权力之间的不断变化的历史事件,来证明其特征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告诉我们想要了解唐在处理与四邻之间的关系时,就必须要从多级、相互的一己利益、相互依存、合宜的视角考察唐与四邻之间的关系。
多级世界的外交关系复杂又多变,而非一国独大,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审时度势合时合宜的策略,来维护暂时的和平稳定。
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史记》中有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是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又为了利益而各奔东西。国家之间也是如此。表面和谐的朝贡体制关系,背后也是其自身利益的驱动。看似弱国无外交,实际上,大国外交也是综合利益的权衡。一段关系的和谐,背后都是利益得到了平衡,有其共赢的意义。
“双方为谋求各自利益,在接触对方之前,都会先务实地评估对方。它们之间的往来不是零和游戏,而是‘符合相互依赖’的游戏。”
有时的政治效忠只是名义上的,对于弱小的政权,是为了自保,为了避免与强权发生冲突,也是获得军事援助、获得文化、经济利益的方式。对于名义上的宗主国可以通过接受朝贡来提升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声望,满足弱小国家对其的仰慕的荣耀。
唐与新罗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新罗为引进唐朝的文化和制度以自强,设法与唐朝爆出亲密的政治关系,结为盟友,并获得唐朝的军事援助,对付第三方国家。为实现自身利益,这种多级的国际关系得以维持。
三、没有绝对的言听计从,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支撑。
多级亚洲中各个政权之前的竞争,也是真正实力的较量,这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
软实力指通过非暴力手段引导出相关各方均能满意的结果的能力。唐朝在全盛事情有着与众不同的软实力。例如成熟的机构,完备的法律、官僚制度,发达的文化,以及繁荣的经济支撑下的奢华生活方式。唐朝的软实力在亚洲受众很多,有着对周围国家引起变革性的影响。
硬实力则展现在武力威胁和直接出兵征讨上。一般的武力威胁都是为了给对方施压,是真正的出兵征讨则需要顾及很多问题。比如是否有足够资源发动战争,是否有把握赢得胜利?就算胜利是否可以纳对方领土为自己版图?以及涉及如何管理等众多考虑。而往往准备不足的发动战争更是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打不打?怎么打?打完如何收拾?等等问题,所以硬实力也存在其局限性,必须明了错综复杂的状况,审时度势。所以,唐朝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实用多元主义。
四、没有绝对的理想主义,只有针对具体情况的合宜政策。
“任何外交思想流派都要研究国外的情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外国与中国接触的目的。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对外政策,否则任何政策都将流于空谈。”
在李渊刚起兵时,面对割据形式的挑战,又要防着草原霸主东突厥的威胁。李渊采用了“宜”的对策。就是接受突厥头衔,名义上向突厥称臣。
“宜”意味着准确评估自己和竞争对手以及敌人的相对实力,仔细计算未来行动的动机,认真考量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实力不如东突厥的状况继续多年,高祖李渊在矛盾之间取得了平衡,太宗在位初期实力尚弱,仍然向东突厥贿赂以求和平。直到七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唐廷才采取“耀兵振武,震慑服四夷"策略,开始转入战略攻势。在630年平定东突厥。
所以,王教授提出:“真实的亚洲世界并不是按照理想化的、简单化的朝贡模式运行的。传统文人通常用”朝贡“来描述四邻与唐的交往,这个词既不中性,也不客观,因为它忽略了四邻与唐的真实意图。”在书中王教授用唐朝与周围四邻之间的外交关系详细事件和时间点来论证这一观点。
让我们看到,唐朝是如何运用其软实力和硬实力来协调均衡与邻国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通过大唐王朝三百年荣辱盛衰的历史还原和其背后的利益考量,看军事外交如何影响一个政权的兴亡成败。
也启发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从多视角关注一个问题的多面性,提醒我们看问题更长远,想问题更通透,遇问题要从切实的具体情况出发,解决问题时也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