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心防,改变生活,拉近距离,这就是故事的力量③
04、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6个故事
既然故事能够帮助我们做这么多事情,学会讲故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了。
在《故事思维》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6种故事类别,它们分别是:我是谁的故事,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故事,愿景故事,教学的故事,亲身经历的故事,以及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了解到,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讲故事,是因为我们想要通过故事来传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想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影响他人。
所以在你讲故事之初,你的听众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你是谁?凭什么你会在这里?
如果你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能够与你的听众建立最初的信任。
像前面我们提到的富三代的故事中,若是他直接说我买下了你们的公司,所以今后你们要听我的,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此可以说只有赢得了足够的信任,才能将你要表达的信息成功传达出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们总会说,你想要写出好故事,先要活出好故事。
人们之所以选择网络社群学习,之所以会追随一个老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从老师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看到了他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于我们而言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这时候他(她)站出来给大家讲述走向“成功”的方法,特别让人信服。
当你的听众知道了你是谁,并且了解了你站在这里讲故事的目的后,他们更关心的是你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上班的时候,我的领导特别喜欢给大家上“思想政治课”。每次开会的时候,他都会给我们讲公司美好的前景。但问题是,他的讲述与我们普通员工的愿景相差甚远。
其实这非常好理解。
我们之所以出来上班,最简单最基础的目的就是想要赚钱。所以那些一上来就去“纳斯达克”敲钟的宏伟目标,在我们看来不如每个月涨100块钱来得更实在。
当然作为领导,有这样远大的宏伟目标是对的,可是员工没法与你的梦想产生共鸣,这样的企业很难收获成功。
因此愿景的故事在这里要起到的作用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拥有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接下来我们再聊一聊关于教学的故事。平时在家里辅导孩子做作业,我常有种抓狂的感觉,为什么怎么说他都学不会?
作者告诉我,那是因为我搞错了讲故事的方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忘记告诉他为什么这么重要。人只有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才能有好的表现。
在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我开始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样的故事讲起来更真实,更容易让人信服。
就像作者在书中讲到的,作家马蒂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不喜欢练习钢琴的故事,栩栩如生的故事,拥有真实的画面感,人们仿佛身临其境。这样一来,她很容易讲自己想要传达的道理通过故事的形式传达出去,也就是“通过行动来体现价值观”,通过故事影响他人的观念和想法。
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相信你。只要你出现在舞台中央,就一定会有人质疑你,哪怕你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哪怕你确实足够优秀。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讲一个“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让听众感觉你已经读懂了他们的心思。
记得之前网络上有一个段子,说的是领导讲话总是讲三点,可是这第三点总是讲不完。这样已经被听众熟知,甚至感觉“难熬”的会议,想必不会开出什么好的效果。我们学习了故事思维后,就是要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
比如作者在书中讲到的,当你听说一个数据员要来做演讲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次的演讲是这辈子最难熬的,因为我们一定会脑补各种晦涩难懂的符号和代码。
但这位数据员却另辟蹊径,他一上来就告诉大家这次的演讲会非常无聊,可是给大家讲的却是自己团队出现的各种引人发笑的蠢事。他明白听众在担忧什么,同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法,他打消了听众的顾虑。
至此,你已经了解了6种故事的类型了,也知道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但你可能不禁要问,我真的能掌握写故事的技巧吗?
实际上,在我看来,讲故事有点儿像《盗梦空间》。
“一遍一遍地重复故事,或者是讲一个震撼的故事,将细节一点一点雕刻进听众的脑海里,最后听众的情感思维无法将其与真实事件区分开了。故事一旦在大脑里“安装”,情绪因素就会和“真实的”记忆一样,会影响人们的观点。--《故事思维》”
因此说,我们之所以选择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道理,是为了让读者“亲身感受”这些经历,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以上这些就是我从《故事思维》这本书中学到的,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不妨也去读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