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他们的见解很精彩无聊时看一看

如何拯救被习惯谋杀的生活?

2016-12-06  本文已影响6690人  木木有光

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

——铃木俊隆

有人问宗萨仁波切,在你看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他回答,在佛教中生活的意义并不重要,只有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生活的目的就是不陷入固执,痴迷,和特定的习惯。不偏执才能通向我们所追求的自由——涅槃。

独自一人,远离家人和朋友是城市里最普遍的状态。独居的好处显而易见,而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己的内心。因为独处的时候我们会更容易受无孤独,无聊,伤心等消极情绪影响,甚至会深陷其中。

所以,怎样积极地应对坏情绪是一个必修课。

佛教中有一种冥想方式是借助这个应对情绪的过程来悟道的,叫正念冥想。利用深陷情绪时人类审视内在的本能,来启发寻求并通过正确的冥想技巧来获取脱离困境的力量。


情绪是让我们改变的前奏


宗萨仁波切说过:无聊是觉醒的前奏。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认真地观察自己无聊的这种状态,以此找出真正的恐惧。传统的禅修方法是持续进行短时、多次、精准的修持。

简单来说就是坐直、禁语、不接听电话,等两分钟内电话铃响也不要去关掉。如果想抓头或抓背,不要抓;如果想清喉咙,不要清。

这些举动会使我们的专注范围变窄,借此减低了心灵的造作,创造一种宁静的状态。

而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一直很脆弱,经常为一些小事焦虑,希望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正念和佛教里也会有一些指导,它指出:如果我们喜欢被表扬,不喜欢被批评,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寻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视,过分寻找快乐,偏执地害怕。当我们深陷在这八种状态里是,就一定是脆弱的。

如果我们可以在陷入这些情感时有办法脱离出来,就将变得更强大。这些让我们产生波动的情绪来自我们的经验,就像婴儿时期,我们真的不在意那么多的表扬和批评,就算其他人说你太胖了,但我们不知道胖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些话不会打扰到我们。

这个时候利用简单的正念减低心灵的造作就能让我们迅速摆脱这个困境。

那么如何减低情绪的波动呢?这时候就像成就者萨惹哈所说:「要如何处理这滩泥水?不要搅拌,不要动它。」

冥想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跳脱出这八种状态,让我们变得强大。

正念里,还有一样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话,不要让任何其它东西来影响我们自省的过程——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影响,这是许多大德在公开教学里讲过的话。

这里的自省不是自我指责。不是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去想为什么我在生气,在正念的教学里其实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看着那个愤怒,看它如何增长,如何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喉咙、舌头、让我们口干,就看看它怎么影响我。不要自我批判,说:噢!我不应该生气!

情绪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情绪去让我们成长。

通过有目的地、开放地和不评判的态度对这些情绪重新观察,产生“再感知”,思维方式也会随之转变,这种转变是对心理内容的去自动化、分离的加工(例如思想、情绪和感觉)。也就减少了情绪对个体的控制,并影响随之产生的习惯性反应模式了。

所有心理现象都是短暂易逝的,而正念冥想让我们内产生对不愉快状态的高容忍度,并给与更多时间让情绪调节。

我们汲汲营生,却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生活让我们太忙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日常生活枯燥乏味,我们通常只是在重复一组自动和习惯性的反应,每一个日夜都像一滴雨在一场大雨里,和其他日子看起来没有任何不同。

保持对每一天的觉察,而不是重复在一个习惯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活,找回曾经拥有的那颗勇敢的心。即使在亲密关系里也是一样的,惯性的模式让人厌烦,事实上没有一天是真的可以重新体验的

正念禅修教导我们从事件中剥离开来,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事件,并指导我们如何去关注目的,体验当下的时刻。

冥想的目的是把我们带回到自己身上。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真正的体验和品尝我们作为一个体的完整性,然后带领我们破那些习以为常的模式。它的目的和作用类似于佛教里禅宗的冥想练习,强调严格的自我控制和冥想练习,观察呼吸,观察心。

在这种自我控制的状态里,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一起都不再是重复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和表达也会得到很好的提示。

在沉默的专注中,我们看到并回归到深刻的内在本质里,和那个因为忙碌而很久不见的心灵联系在一起。

正念禅修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传播,它是现在主流科学界已经发现的具备与个人生活质量呈现正相关数据的禅修方式。一个人可以通过理解事物的本质发展来获得许多积极的态度,并有助于提高对日常生活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它会加强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让我们有更强大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那些难题。

旁观者心态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冲突

Dilgo Khyentse曾经说过,假如我们能够允许自己不再批判,我们的心就会像飞鸟一般划过天际。

这也是正念禅修中很重要的内容:非审判的本质。

每天无数的思想逐渐在我们的头上不请自来,这是好的,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运作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回应这些想法。如果我们对自己懊恼着自己的拖延症,那这个懊恼只会继续阻止我们正常的生活。禅定意味着把我们从各种假设性担忧中解救出来,并带到现在。

正念在现代学者的定义里通常是这样的:“通过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而出现的另外一种感知方式,它会对事物无判断地一刻一刻地展开体验。”个现代解释非常类似于很多佛教导师讲座中对上座部佛教的内观(neo-vipassana)活动的描述。

Dilgo Khyentse把正念描述为以当下为中心的“纯粹观察”。正念是一种无偏见的观察,它不偏于任何一方。它把生活中所有体验都看成是平等的,把所有的思想都看成是平等的,把所有的感觉看成是平等的,它不会对单独某个意见或记忆就心神不宁,它仅仅是对这些概念给予观察。

正念容纳体验,但不会去比较它们,正念是当下的觉察意识,它发生在此时此地,它是对当下,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事件的观察。

在尼泊尔的寺院中讲经,Dilgo Khyentse说到:我们身上的细胞正在死亡,我们脑中的神经元正在衰败,甚至我们脸上的表情也随着情绪一直在改变。我们所谓的基本性格其实只不过是「心识的流动」而已。

比起我们的思想和情绪,有哪一样东西更不可测呢?你知道你的下一个念头或感觉是什么吗?事实上,我们的心就像梦那么空幻,那么无常,那么短暂。看看我们的念头:它来了,它停了,它又走了。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生起,即使是当下这一念,诚如我们所经验到的,也立刻变成过去了。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地。

近几十年来,正念逐渐被西方心理学者们提炼成一种心理训练方法。正念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心理特质。心理状态是指在正念过程中产生的改变了的感觉、认知和自我参照意识;心理特质是指觉知者在这些方面获得的持久性的改变。

生活也许归根结底是虚无的,意义也许究其本质是被建构的。重要的是要做出选择,同时坚持和相信自己的选择。当然你也要明白,每一种选择里本就包含了相应的代价。

愿你每一个选择,都有可以到达你所希望的那个地方。

以上。

Mindfulness is for everyon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young or old. It is not a religion and there is no necessary religious component to mindfulness - anyone, with any belief system, can enjoy the benefits of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practice will serve a lifelong companion for anyone committed to the pursuit of inner strength and peace.

references:

Sogyal Rinpoche in his book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speaks in his book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