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一.齐学与鲁学
我国兵法源远流长,但有可考,始于西周。武王伐纣,两位得力助手,太公封于齐,以军事战略为主,后人以齐学之称;周公封于鲁,以国家战略(政治)为主,后人以鲁学之称。
以兵学为主轴的齐学自太公之后,由于管仲、孙武、孙膑等人的传播,成为我国古代战略思想的主流。鲁学自周公到孔子,遂演变为儒家思想,儒家并非不知兵,而更有其治国、平天下之大略思想,但可惜不曾得到后人的重视。
论极兵书之首,《孙子兵法》可谓空前绝后。《孙子兵法》为我兵书首选阅读之书,以孙子思想为轴,其余各家为辅,是主要的阅读课题。
二.孙子其人,概论而言,有四种不同看法:
1.认为孙武并无其人,《孙子》这本书是战国时代的伪书,真正作者不详。代表此种意见者有清代的全祖望《孙武子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姚(《惜抱轩文集》)等人。
2.认为《孙子》的作者即为孙腕,因此,虽非伪书但应为战国时代的产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都是作如此假定。
3. 认为《孙子》的作者可能即为伍员,而孙武则无其人。这是清代牟庭《校正孙子》)的特殊看法。
4.认为孙武确有其人,《孙子》也真是他的著作,并且还指出他是齐国田完的后代。此说虽发源于唐宋,但由于清代自称孙子后人的孙星衍大力提倡才开始流行。
就目前情况而论,第一和第三种以无人认同,第二种由于汉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中古墓发现,不攻自破,现在以无人认为孙武与孙膑是同一人,所以第四种是普遍认同的。
三.孙子的时代背景,不同看法有二。
认为孙武确有其人者,认为是春秋时代,怀疑者则认为是战国时代。
从《荀子》《韩非子》可得出两件结论:
1.在战国后期,孙吴之书以是家喻户晓。
2.非常明确的显示孙子在吴起之前,《史记》也持同样观点。
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可得知:
1.《孙子》这本书出自一人只手,非他们所著,也非集体创作,有完整的思想体系,顺序编排上有逻辑理由,十三篇大致成一体,有头有尾,纲目分明,由分而合。
2.作者的思想沈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影响,从原有的二元(晋楚)体系逐渐瓦解成多元体系,北面三家分晋,南面吴越兴起,他不仅亲自参加战争,而且是以这个时代的环境和经验来作为著作的基础。
3.孙武非纸上谈兵,他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军人,其书更是切合实际。
4.所以引用古兵法《兵法》和《军政》各一段,足以证明孙子以历史为战略研究基础。
四.《孙子》注解
据陆达节的《孙子考》,《孙子兵法》有八十余种版本,现存者约三十余种,这是在1936年的估计。1990年前后,我国学者许保林指出:据现存书目粗略计算,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版本虽多,但现存者大致又可分为两大系统:一为武经系统,另一为十一家注系统,二者均起源于宋代。
过去人多以武经为依据,近代则十一家注本流行。
“汉简本”为最新版本,也是最古版本。
五.《孙子兵法》其书大略有四
以现代思维研究则可分为四大部分。(孙子)是代表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已为不争之论. 就逻辑顺序而言.全书十 篇又可分为四大部分
1.第一篇到第三篇为第 -部分。其所讨论的内容大体都是属于现代所谓的大战略或国家战略的层次,不过还是把军事战略包括在内,甚至于有时也是以此为主题。事实上,这一段也可以称之为成略通论,并代表孙子战略思想的最高阶段。
2. 第四篇到第六篇为第二部分。其内容可以代表孙子对于所谓战争艺术的全部思想体系。在我国古代称为"用兵”,而现代西方则称为“作战”。
3. 第七篇到第十二篇为第三部分。所包括的篇数最多(共六篇),内容也比较杂乱,而且时常跨越不同的层次。这六篇所讨论的多为层次较低的问题(包括战术、后勤、技术、地理等方面),因此对于战略研究的重要性也较低。
4.第十三篇(“用间”)独立构成第四部分。用现代术语来表示,其所讨论的主题即为情报。把情报提升到战略层次,实为孙子思想体系中的最大特点。而其全书在结构上是以计划为起点,以情报为终点,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基础。
今日之论:兵学之源、孙子其人、孙子其书背景、《孙子》版本、孙子其大略。
以后十三篇分而论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