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你对自己的认识,有可能是一种假象—致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

2018-03-15  本文已影响145人  万万千千
你对自己的认识,有可能是一种假象—致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

上一期我们总结了低级自恋型人格的一些表现,这一期,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破除自恋型人格障碍。

小伙伴们先来看看自恋型人格障碍典型的十大症状: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归纳为“我是对的,我比你强”,他们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活在自己膨胀的世界中。

而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就越缺乏什么,他们如此脆弱,以至于必须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肯定,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很值得被同情的状态,是一种匮乏的感觉。

所以你所认识的自己, 有可能只是一种假象,那么这样的自 恋型人格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还是 要回到“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一点说 起。

自我实现的预言表面上看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评判,代表着“我的看法”,“我的价值”,“我的思维方式”,其实根本上还是来自于他人的影响,特别是父母这样生命中最初的权威期待的影响。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为什么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这种疼爱却塑造了和自己期待中完全相反的孩子性格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成长环境中没有得到及时回应

上一期的文章里,我介绍了我的一个亲戚,她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个美容师,对自己“专业的技能”已经迷恋到能够“包治百病”的程度。

据我了解,她之所以形成今天这样的性格,和她在幼年时期严重缺乏父母的关注与回应有很大关系。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儿,她的出生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欢乐,在她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让年长的姐姐带她,然后双双早出晚归的工作。

在她快2岁的时候家里添了一个弟弟,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回应就更少了。后来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成了父母口中最不听话的孩子,叛逆,早恋,早孕,然后还不到年纪就结婚生子。

我们可以看到,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是严重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回应的,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当得到养育者的关注和及时回应,则会获得快乐。

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就严重缺乏回应与关注,他就会在余生不断地寻求外界的关注与回应,又由于从小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恰当地处理,他们长大也会不断地要求别人理解认同自己,而自己又缺乏对别人的共情能力!

因为自己缺乏被理解(可以理解为缺乏被爱)所以长大后凡事优先注重自己的需求。所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我得不到足够的爱就不会去爱别人。

由此可见,幼儿时期缺乏父母的回应与关注,会让一个人从小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这样的结局是给一个人造成不可预估的心理障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追本溯源均与其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关系密切。

2.不被肯定

我的一个发小,她小时候除了数学比较吃力,其他科目都能考得非常好的成绩,而且她也能在年级保持靠前的排名。可是她的父母却经常对她说一些消极的话,“你这么笨怎么考得过别人?”,“你怎么每次都考不好?”甚至,她因为有一次名次比之前下滑一点,父母就把她关在房间里写总结。

这让她在后面的学习中过分注重学校的排名,名次的位置严重左右着她的心态,前进了还好,如果倒退了,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后面她没有考入心仪的重点高中,带着些许自暴自弃的心态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整个高中生涯。

父母内心其实是希望孩子能够考个好的成绩,但是语言上却通过消极的言论来刺激孩子努力学习,但这种效果传达给孩子,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不被接受的,认为自己是被贬低的。

由于人本性是自恋的,人本来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虽然权威的期待很重要,但当权威期待以消极的方式表示的时候,我们还是能调动自恋的力量,来维护“自己是好的”这份感觉。

于是很多人给自己制定了自我期待来满足自己的自恋,越是被否定,就越想证明自己,比如变得争强好胜,以此来获得自我证明。当这份证明不能内化成提升自己的实际行动的话,就变成了幻想,这样的幻想往往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就形成了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很可能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3:父母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一部分孩子也会遗传

比如一个孩子在混乱和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或有一个经常暴怒的父母,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认为,大声争吵和辱骂是正常的沟通方式。因此,在他们成年后,往往也会用这种沟通方式去和他人相处,这很容易伤害亲密关系。

另外,在一个父母双方都经常情绪低落、互相争吵的环境中长大,会大大提高孩子的焦虑水平。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明白了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也注意到虽然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是由于幼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满足,但是成年的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年幼再去弥补,如果我们身边恰好也有这方面倾向的朋友,该怎么改善呢?我总结出了以下方法:

1:让自己积极自信起来。

自恋的人往往都是自卑的,想要克服自卑,就要让自己找到自信!

这里多说下自信和自恋的区别,自信是对于自己的相信,是一种信念,由内而外的支持自己,对于失败和成功都有很成熟的认识,不会因为失败而妥协、推卸;也不会因为成功而骄傲、自大,自信的人认为“我是好的,你也很好”;而自恋是一种伪自信,他们是因为自卑而过分的去表现的很自信,通常认为“我是对的,我比你强”。

那么如何重获自信呢?自信的本质来源于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同,并且,有过往的成功经验作为支撑,自信才能有底气。

因此,想要变得自信,就得去做成一些事,去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我们想减肥,就持续地健身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比如想学一门外语,就持之以恒地坚持达到一定的水平;比如你想加薪升职,就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并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

2:解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以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3:学会爱别人。

生活中有一种简单地表达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通过以上三点,能让一个超级迷恋自己的自恋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考虑如何改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他们的自恋,会刻意回避自己的不足,所以,也需要家庭成员的帮助与理解。

学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程,我不再对各种扭曲与阴暗的性格表示不满,而是明白了每一种心理缺陷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害”的过程,他们都是受害者,是真正缺爱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爱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