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删删”来迟的真相?——北大寒门女孩感谢贫穷背后
新闻,始于读,进于评,止于思,才更本真。试举一例。
媒体报道,河北农家寒门女孩,考上北大,发文“感谢贫穷”,让无数人动容。我选择忽略,以其不近人情。标题党,从心底厌恶。
之后,又见《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同一新闻平台,自相矛盾,有些诧异。冷静的声音,很认同,遂评论支持,“应感谢父母,给予优秀的基因,无私的养育,不屈的品格......但,孩子如此选题,或非本心,乃上面的授意。”不料,被删。旋遇跟进报道,如法炮制再评,又删。
感恩父母,三观很正,主流媒体,两次封杀,太怪。难道对“选题”无心的猜测,误中真相?可能。带着疑团,搜索原文,抽丝剥笋,慢慢思考,寻找欲盖弥彰之背后......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母亲早早地教我开始背诗算数,以至于我一岁时就能够背下很多唐诗。”身处底层,母亲予孩子教育,远见卓识。
“记得初一一个男生很过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长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袄,我哭着回家给妈妈说,她只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她常说,穿衣裳不图多么好看、干净、保暖就很好了。”面对逆境,母亲教孩子坚强,不屈不挠。
“只能靠父亲一个人打工养家糊口。父亲工作不稳定,工资又少得可怜,一家人的日常花销都要靠母亲精打细算,才勉强让收支相抵。”遭遇苦难,母亲给孩子呵护,含辛茹苦。
但凡寒门,母亲,付出更多,以磨难不断;孩子,晓得感恩,因懂事更早。母爱,最值得讴歌。毫不意外,文中主角,实为母亲。
突然,“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真心描写,变脸假面文字,费解。
朴素文字,刻意选题,不谐;真挚情感,鸡汤套路,冲突。为何?
各家评论,各有说辞,虽洋洋洒洒,但美中不足。均离开写作背景,评价作者,点评文字,欠公正。或无心忽略,或刻意隐瞒。为何?
大约两周,见系列文章,讨论寒门出贵子。先,《寒门难出贵子?高考状元告诉你,现实并非如此!》,点响头炮。网友不买账,批作者以偏概全,不懂统计学。之后,《谁说寒门难出贵子?这家5娃4人考入清华北大,获奖30万》,铁证如山。紧接着,《现在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家富养出太多败家子》、《一针见血!现在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指出病根在寒门......无一文章,敢拿出历年北大清华学子,家庭背景分析数据。为何?
或许,寒门能出贵子,贫穷值得感谢,方政治上正确。典型须树,大旗要扛,落在女孩肩上。
但是,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恐是真相。稀缺,才为新闻热点,不是吗?!
2018年7月30日周一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