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有教育意义吗?
这样有教育意义吗?
看到这样的一个家庭生活场景。
妈妈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还要继续做饭。吃完饭,妈妈躺在沙发上,把瓜子和垃圾桶都放在身边。儿子也抓了瓜子,然后躺倒在沙发的另一侧。妈妈看到后,说,“一个孩子躺着吃,你不能够做起来吗?”孩子坐起来吃瓜子。妈妈一会儿说,“你能不能坐在沙发的边上吃,瓜子调到沙发缝里,多么的难清理。”孩子挪到沙发边上。一会儿,孩子趴在沙发边上吃瓜子。这个时候,爸爸从房间出来,一起坐在沙发上。看到孩子趴在沙发边上,说,“小孩子吃东西要有一个样子,你不能够坐起来吃吗?”一会儿,孩子又拿来一包瓜子,让爸爸吃,让妈妈吃。孩子有一种讨好的意思。爸爸和妈妈都没有吃。孩子坐在妈妈的旁边又吃。妈妈感到不舒服,认为会产生垃圾,又把孩子赶到旁边。孩子说,“妈妈,你不是也把垃圾掉到地上?”妈妈这个时候说,“你把孩子教育成这样,没有一点样子。”矛头又指向爸爸。这个时候,爸爸又说话,“一个孩子就知道吃。能不能把嘴馋的毛病改一下。”爸爸看到妈妈一直在找这个孩子的毛病,心中有点不舒服。妈妈感觉爸爸在护着孩子,心里也不痛快。孩子感到非常的委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合适?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可是父母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如果回顾一下整个的过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看似是为了教育孩子,其实是大人心中不痛快的一种变相发泄而已。作为妈妈,可以试着问自己,吃瓜子本是一个休闲的方式,大人能够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为什么孩子不能够呢?不知道妈妈心中担心什么呢?孩子把垃圾掉在沙发缝里真的难清理吗?相比孩子的委屈,谁更重要?妈妈需要的孩子的样子是什么呢?难道孩子说出父母的问题就是对于父母的不尊重?整个事件,妈妈期望得到什么呢?有没有明确的教育孩子的目的呢?爸爸在这个事情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就事论事,吃瓜子有孩子嘴馋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孩子感到非常的委屈,不知道该改正什么问题?而父母气呼呼的似乎孩子和父母作对,故意不去改正。这个过程中,完全是一种妈妈情绪的发泄,孩子只是一个发泄的对象而已。其实,妈妈心中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方式让孩子去做,只是感觉到不舒服,就让孩子不断地改变而已。爸爸的参与让事情变得复杂,这个时候就成为了一个家庭矛盾。夫妻之间进行一个明争暗斗,孩子又成了一个出气筒。而解决的问题与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却被牵扯到里面。所有的争斗看似为了孩子,却是与孩子没有任何的关系。
这是很多家庭经常出现的现象。从来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完全是家长的意愿的强加。每一次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而是情绪的宣泄而已。如果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就是孩子如何规矩的坐在一个地方去吃零食,不要到处洒垃圾,不然会很难清扫。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就可以,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究怎么去做,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升级,导致问题偏离轨道。孩子就是在家长这样毫无目的的争吵中变得不知所措。孩子就容易钻了家长的空子,变得不再听家长的话。家长的威信也就这样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