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母亲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生理断奶”妈负责,“心理断奶”你负责

2018-08-04  本文已影响35人  院长X大叔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需要转发请到公众号后台与之联系,不用发简信给我

01

最近被朱辰雨和他妈妈“刷屏”。

事情就不再赘述了,无非就是一个“控制型”的妈妈,以及一个在“母爱”里不太享受的孩子。

这是中国式家庭的明星版。朱雨辰妈妈的一些言行,击中了很多网友的点,仿佛看到了曾经或者当下自己的母亲,于是纷纷对此“共情”起来。

在目力所及的文章里,大致都写到了三件事:

1、有这样的妈妈是场灾难

2、谁嫁到这样的家里是场灾难

3、被控制孩子的人生是场灾难

作为一个坚信人类自由意志的人,我有个不同的问题:如果你不幸也处在这样的灾难里,你打算怎么办

02

在所有的亲密关系里,亲子关系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其他亲密关系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关系双方慢慢靠近对方,彼此试探,然后突破生理和心理边界,成为一个亲密的同共体。

亲子关系相反,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孩子与母亲本来一体,靠着一根脐带相连。出生后脐带剪掉,他们靠母乳相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妈妈就要给孩子断奶。再打一点,则要送他学习远游。等孩子成年了,会建立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个自然的、逐渐远离的过程,从怀孕到孩子长大成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妈妈与孩子的距离会自然越来越远。亲子关系特殊性正在于此:它总是以分离为最终目标。

对于妈妈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因此,也必然会出现一些希望打破这个自然过程的妈妈。到了某个阶段,她们预感到分离可能带来的痛苦,于是赖在了孩子的边界之内,不愿再走出一步。

这是妈妈自己的需求,但妈妈当然不会承认,因为一旦承认,她就不得不从孩子的边界退出。于是,“我是为孩子好”这些爱的名义便应运而生。

很多妈妈会说,在我眼里,他永远是孩子。当然了,只有他永远是个孩子,我才能永远是个有用的妈妈;只有他永远是个孩子,我才能永远做孩子的保护伞,被他需要。

孩子的一方,是否认同妈妈的做法,是问题的关键。

不认同,就意味着要亲手将妈妈送出自己的边界意味着要“心理断奶”。这是唯一的救赎之道,但你能做到吗?

03

心理断奶,需要维护自己的边界(包括生理边界和心理边界),说说容易,做起来却要历经千山万水。

因为,每一个选择这样做的人,都将面对三个障碍。

首先文化的同化。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会将群体的共同特征赋予自我。当大家都这样做时,不做的人就会被视为异类,会遭受舆论压力和排挤。

在美国,这不会成为障碍,长大后还与父母住被认为是怪人。比如美剧《生活大爆炸》里,Howard就是和妈妈住在一起的,这也成了他一个被嘲笑的梗。

在中国文化下,与上一辈同居却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仅仅是表达不满都会被视为“不孝”,同样,让父母不高兴、不听话都会被视为“不孝”。

其二是习得性无助。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电击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狗狗,如果狗狗反复尝试逃跑失败或持续被惩罚,它就再也不会尝试逃跑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被控制的孩子就像那只狗狗,妈妈的“爱”无处不在,尝试逃跑马上会遭遇“内疚感”的惩罚,最终就不再尝试逃走,变得顺从,边顺从边怨愤。

其三是对关系损坏的恐惧。害怕建立边界会破坏双方的“亲密感”,这似乎是很多人不敢走出这一步的主要原因。

当年妈妈“看不得你哭”,于是你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我们管这个叫做“溺爱”。现在你“看不得妈妈难受”,同样也是一种“溺爱”。

妈妈不能以爱的名义控制,你同样不要以爱的名义顺从。

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既不伤感情,又能让妈妈退出自己的边界?

04

这像一种轮回,小时候妈妈教养我们,现在我们长大了,就要负起教养妈妈的责任,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妈妈的改变上。

对于“心理断奶”,同样适用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两句名言: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不含敌意的坚决。表达观点和需要,但没有敌意,没有威胁,鲜明而坚定。

你的内心是淡定的,因为你深知自己的需求和原则。不要害怕妈妈的发火和委屈,也无需因为她的付出而内疚。你知道,这是她表达爱的方式,她仅知的方式。

拥抱她,感谢她,告诉她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需要讲道理,更不需要争辩。你喜欢,你能对自己负责,就是全部的规则。

不带诱惑的深情。我是爱你的,但我是无条件地爱,不会产生一个诱惑你需要我的境地。

我不是因为内疚而爱你,不是因为你为我付出而爱你,也不是因为你爱我而爱你。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母亲。

成年后,妈妈之所以还会付出那么多是害怕联结的断开,本质上是怕失去你的爱。当你表达无条件的爱,是从爱的方向上做一个逆转,从接收者变为付出者。同时让她明白,不需要做任何事了,你仍然会一直爱她。

如果妈妈没有生活,我们就帮她找回生活,如果她没有自我,我们就帮她重建自我。

这才是亲子关系最好的结局:曾经你陪伴我的成长,现在我陪伴你的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