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发掘营潜能发掘营 【知识IP】文章合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潜能营复盘作业:知识付费就是个坑?

2017-05-20  本文已影响63人  小龙女读书会

知识付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我们套进来:

先是“付费就是捡便宜”,然后“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结果我们节衣缩食,买了一堆的专栏和课程,看不过来、听不过来、学不过来……

付费得到的内容,本来在网上免费也能找到……

知识付费就是个坑,把我们的时间也切割的七零八落,本来可以安安静静读几十页书的时间,现在只能看几个专栏了……

知识付费提供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每天在各个栏目打卡、刷在线时间,结果下来,感觉自己好像什么也没学会……不过都是二手甚至三手知识……

随着知识付费产品打开率的下滑,这样的非议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说,知识付费就是在交“智商税”,就是一部分‘坏逼骗傻逼’的游戏!”

进入2017年4月以来,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得到发布数据

按照罗辑思维团队在3月8日公布的数据,“得到”上各专栏日打开率为29.3%。其中火爆的《李翔商业内参》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打开率也仅为18%。

其他平台付费产品打开率更是可想而知了。

                                改变传统三大认知

依我看,不是知识付费是个坑,而是如果不能改变传统的三个认知来看待知识付费,才是坑。


1、打开率走低是人性弱点所致

你去饭店是不是每次都能光盘?

你买的衣服是不是每件都能穿旧或者过时了才换新?

你买的每本书是不是都能从头看到尾?

你办的健身卡是不是能如期使用?

你上学的教科书是不是每本都读完学会了?

如果没有,那你为什么要期望买的所有付费内容都能听、读、学呢?

关于订阅户和打开率,就像是你有没衣服与你会不会每件都穿一样,是两码事,有,我想穿就能穿,哪怕一年也穿不上几次;但如果没有,你连穿的机会都没有。

在科技圈,存在着一个“创新技术发展曲线”,大体如下图所示:

这张图背后的逻辑是: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在诞生之初,总是会因为新的“概念”和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受到大家广泛关注,从而迅速走高,在收益和关注方面获得一波红利。

然而,此后,由于该技术本身的不够成熟,无法真正在短期就为用户创造巨大收益,用户在最初的新鲜感度过后纷纷流失,它又会遭遇到一波低谷。再然后,又经历过一波蛰伏期,当该技术真正成熟且能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时,它会开始真正迎来稳定的上行式发展。

三节课创始人黄有璨说,某种程度上,作为新事物 “知识付费”,也会遵循这个发展轨迹。他倾向于相信,这一轮知识付费的走向,会接近于下图所示。

喜新厌旧、三分钟热度,这一直都是人性的弱点,并不是知识付费的弱点。再者,不适合自己的及早放弃也是明智的行为。

2、对系统化的迷思

时间碎片化和知识的碎片化,是时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破除对系统化的迷思,拥抱碎片化时代的到来。

第一,人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更碎片化,因此需要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以往知识匮乏,所以是读几万字,上几年学的知识交付形式,当代人学习的交付知识的手段更加碎片化。

第二,学习的终身化现象。

原来人们学习都是阶段性学习,所以经常会听到“学成归来”这样的词。但是,现在没有学成的概念,是终身从事的事业。

第三,整个社会是跨界学习的,过去都是分科治学,但今天更多的是给外行把你们的事说清楚,你或许需要的根本就不是系统化知识。

001号知识发布会 薛兆丰

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说:

不能用碎片化的时间积累一砖一瓦,怎么可能会有系统化的高楼大厦。指望用大段的时间来学习,学习反而容易变成碎片化;好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学习倒是能够系统化。

很多人卯足了劲要学经济学,光教科书都买了很多版,就等着大片的时间能够沐浴更衣、正襟危坐,但是几年过去了,反复看的就是书的开始几十页。这其实才是碎片化学习。

但是薛老师的专栏,就不是碎片化的经济学随笔,而是精心打造的、逻辑自洽的、扎实牢固的、能够学以致用的经济学体系。

关于情商、分享力、思维导图、结构思考这些门类,我也基本都是通过课程专栏学习来快速构建基础体系的。

可以说付费知识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时间门槛等等各种门槛。


3、费曼学习技巧才是最大的坑

学习,在于“学”,在于“用”,而不在于“教”。

教是最好的学,没错,但是如果把学习的目的和初衷放在教上,这绝对是个大坑。

来自《超级个体》

我见过有些人,读了几百本书,天天在简书、公号上更文,但一年了写的还是基础的时间管理、读书方法……

我有个朋友,从高中时代养成了习惯,看书学东西必须掌握整体框架,从头看到尾,学东西必须要学到能给别人讲的程度,所以一个主题他要看几十本书,我认识他快一年了,还停留在时间管理和整理术上面……

包括我自己,凡是得到个什么新知,马上去跟人分享,但别人往深处一追究,就哑火。热情洋溢地把购买的栏目分享给别人,却被嗤之以鼻。

……

我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以教为目的去学习,这样的学习往往效率是低下的,也是基于舒适区内的学习。

我们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当老师都去开课,看几本书、学一门课,马上就去复制收费,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学习首要的目的还是应该放在自用上。先做好自己的事,有余力再去帮助他人。等你有了影响力,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否则不过是人微言轻罢了。

                        付费知识到底该怎样学习?

那么面对着知识付费的种种问题,到底该怎样正确高效学习呢?

首先,要对付费知识进行分类。

学习行为,依据其学习深度和最终为“学习者”本人带来的价值导向,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做“给予启发”。即,我听到或看到的某个点在电光火石间突然给予了我某种启发,让我感觉“我去,原来是这样啊”。

典型像我们参加的绝大多数行业沙龙,听的大部分讲座,看的大部分书和干货文,甚至参与过的部分课程,基本能够帮我们解决的,都是这个层次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叫做“构建一套健全的知识理论体系、思考逻辑或工作方法”。即针对某个具体领域如产品经理、互联网运营、品牌营销,甚至是历史、物理学等等方面,有人给了你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思考脉络或工作方法,有了它之后,你将具备能力去解释相对领域内出现的诸多案例和现象。

这个层次,对于体系化的方法论和知识结构有较高要求,从学习内容来说,目测仅有一部分专栏和课程可以做到。

最后一个层次,则叫做“提升具体能力”。即最终实实在在的对某项技能的提升负责。

所谓“知识可以被学会,而技能只能被习得”,既然要培养能力,就必须加入实践练习和教学服务了。换句话说,用户的能力提升,是经由反复多次的训练或“刻意练习”,并经由多次反馈持续调整过后,所自然而然获得的结果。

这个层次,既对方法论和课程内容有要求(必须可落地),还需要加入较重的教学服务来帮助学员,只有少部分课程可以真正做到。


其次,要对知识进行慎重选择

拆书帮的赵周老师在知识IP潜能发掘营上讲,知识按学习中心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院式学习,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成人式学习。现在的付费类知识大多是后者。

要符合五条原理:自我导向,联系自我经验,强调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驱动。

学习的效果取决于用户的学习能力,其中就包含选课的能力。

本就是开下眼界的东西,你指望它来建立知识体系;本是建立体系的知识,你要来练技能;练技能的又想去建体系,这都是错位,妄念。

作为成人,我们应该摆脱学院式学习的思维,分辨需求,进行“致用”型学习。


最后: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

无论你多么努力,跟学校里一样,永远只有5%-10%的人可以站到金字塔的顶端。包括我们付费的知识也是如此。

那么我们要问问自己:如果不能站到金字塔的顶端,你是不是就不往上爬了?

只要想明白了这些,你就知道知识付费本身并不是坑,不会选择、不会学习才是坑。

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您好,我是小龙女,一个爱读书爱写字的金融界女子,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