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苏轼:天生的大嘴巴、穷困的美食家、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2020-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时空记1994

1079冬天,北宋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位著名的犯人——

苏轼。

这年四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按照惯例,要写一份谢表。别人一般都写“谢主隆恩”之类云云,大才子苏轼偏偏要写点不一样的。

苏轼二十岁高中榜眼,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阅卷子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避嫌,给了第二。此一战,苏轼名满京城,三十岁,已经是独步天下的大文豪。

苏轼自负才学,将一份例行公事的谢表写成了一篇有论有据的新法谏书——《湖州谢表》。

结果,因为这份谢表,苏轼的人生从此改变。

一、

最早举报苏轼借用谢表讽刺新法的是沈括,就是那位著有《梦溪笔谈》的大科学家。

沈括之后,接连有七八位官员弹劾苏轼。很快,他们呈上一本苏轼诗集,这显然是一场有组织、有纪律、事前策划好的政治阴谋。

苏轼本来是直性子,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免在诗文中流露出来,结果成了罪证。

比如有一首关于新法的打油诗: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意思是说,青苗法手续繁琐,农民光是走这些程序,一年有半年都在城里,手续还没办完,一同进城的孩子,连城里的口音都学会了。

苏轼政治觉悟低,本来还不当回事,直到被捕,他才感觉自己摊上大事了。

他七月底被抓,八月初就被关进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外的柏树上经常停满乌鸦,所有又称“乌台”,苏轼的案子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第一次经历这事,吓得不轻。当时他偷偷藏了鹤顶红之类的毒药,用来自尽,以防受辱。

他和大儿子苏迈约定,如果自己被判了死刑,就送条鱼过来,让自己早点知道。

不久,苏迈身上的盘缠花光了,决定在暂时离开京城筹钱。离京前,他托了一位亲戚给父亲送饭。刚好,有一天,亲戚想给苏轼改善改善生活,做了一条鱼。苏轼看到这条鱼,心想:完了,完了,自己死期到了。

于是,他给自己感情最好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非常感人: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轼一生为弟弟写了很多诗词,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水调歌头》。千年过去了,他们之间的千古兄弟情,依然能感动世人。

二、

由于高太后和王安石的极力劝阻,宋神宗从轻发落,苏轼被贬黄州。

当时的黄州属于穷乡僻壤,苏轼虽然是贬官,实际上只有官职,没有薪水,没有收入,更不包吃包住。

只有官职,没有薪水,没有收入。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饱。只好暂时寄居在定慧院里,住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吃饭的问题呢?何况不只他一人,一家老小的口粮怎么解决呢?

正在此时,他的头号粉丝出现了。

一个叫马梦得的旧友,翻山越岭,千里迢迢赶来黄州陪他。他不仅陪伴苏轼谈话解闷,还帮他向当地的太守徐君猷要来一块地耕种。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是一块坡地。苏轼命名为“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自此,苏轼变成苏东坡,开始了他在黄州的耕读生活。

不久,他在集市上买了一头牛,脱下长衫,换上农民便服,下田劳作。没事在地头和农夫聊天,农夫给他传授种田的经验,苏轼一一写在日记里。

后来,官府要把这块地收走,苏轼为了全家生计,打算去沙湖去买一块地。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手中没有雨伞蓑衣,被大雨浇成了落汤鸡,同伴都觉得狼狈不堪,他倒不这么认为。

于是,写了一首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

余光中曾说:“如果要选一古人交朋友,我不会选李白,他太浪漫,没有现实感,也不会选杜甫,他一天到晚苦哈哈,苏轼就很好。”他不仅会玩,还会吃,简直是个美食家。

在黄州,苏轼家很穷,只买得起肥猪肉。当时,这种肥猪肉在黄州价格极贱,只因富人不愿意吃,穷人不会吃。他发明了一个吃肥猪肉的做法: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最后放上酱油,这就是有名的“东坡肉” 。

净洗铛,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有一次,他和继连和尚谈玄论佛,半夜里,肚子饿了,问:“大师,我肚子饿了,你有没有吃的”。继连就让一小沙弥去找吃的,小沙弥在柜子里拿了半碗剩面条,锅中放上小麻油,在锅里热,谁知,一会小沙弥打起了盹。等他醒来,锅中油和水都靠干了,面条成了金黄的饼状。小沙弥频频道歉,苏轼一尝,脆脆的,很好吃。转头,把这一做法告诉了街上卖饼的师傅,后人称为“东坡饼”。

在惠州的时候,当地人不仅喜欢吃荔枝,也喜欢吃羊肉。苏轼买不起羊肉,只能买羊骨头。买了回去,他用小火慢慢烤,烤完以后,他说吃起来很鲜,有一种蟹的味道。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中,隆重推出他的羊脊骨私家制法,还说用这种方法吃羊脊骨,会让那些等着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

四、

从天之骄子沦落成偏远地方的贬官,苏轼是很失落很困惑的。

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一遍遍问自己:为何沦落至此?

为了排解这种困惑, 他经常和朋友游山玩水,在大自然中放浪形骸。

1082年,七月十六日,苏轼和三五好友,泛一叶扁舟,夜游赤壁,饮酒赏月。吹着江风,喝着美酒,在月色下唱吟,醉心于山间,忘了世间的种种烦忧。

酒过三巡,一个杨世昌吹起了箫,越吹越悲伤,苏轼问他,为何吹得这样悲?杨世昌,说,你还记得曹孟德吗?当初破荆州,下江陵,何等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英雄如此,我们更是如此,在人间不过昙花一现。如果我们能永远这样饮酒赏月就好了?

苏轼听完,发了一大段感慨,谈天谈地,谈清风明月,一句话概括之,就是:人生在世,不求恒久,只求活在当下。

后来,他把这次旅行,写成了前后《赤壁赋》和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

苏轼“乌台诗案”后,开始理佛,经常和高僧谈玄论佛。

有一天,他感觉自己在对禅的悟性又上了一个新境界,不免自得,写成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总之,就是夸自己悟性高、定力强。还命小童将诗送给好友佛印禅师,悄悄等待好友的夸赞。

谁知佛印看了这首诗,连骂“放屁 放屁 放屁”,苏东坡气坏了,急冲冲乘舟去找佛印理论,没想到佛印早就站在在江边等待了。他看到苏东坡就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过江来”。苏东坡恍然大悟,自己内心并不像所吹嘘的那样笃定,于是也哈哈大笑。

苏东坡醉时洒脱,醒时乐观,底色始终是儒家的,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到人世间。

1083年,苏轼的好友,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的王定国被朝廷召回,北归中,途径黄州,苏轼为其接风洗尘。

王定国有一侍妾,叫做柔奴。王定国谪居岭南宾州时,柔奴不离不弃,执意前往。苏轼本来以为在岭南那样的南疆僻岭,囚困三年,佳人必然憔悴。谁知,宴会上,见了柔奴,发现她不仅没有憔悴,反而人更明艳亮丽,歌声也更甜美了,听了使人安静。苏轼觉得奇怪,就问柔奴,柔奴说了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听完,想到了自己的遭遇,触动很大,遂作词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晃四年,就在苏东坡反认黄州是故乡时,朝廷的诏令下来了,要他即刻北上。

此时,苏东坡心里很不舍。黄州,这个他人生最灰暗日子的寄居之所,也是他一生最温暖的地方,他人生最重要的创作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在友人的送别下,他诀别黄州,再也没有回来过。黄州成了他永远的精神家园,此后,他每逢人生遭遇劫难,都会想到黄州,甚至一度想逃回这里。

苏东坡北上,过金陵时,去拜访隐居此地的王安石。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两颗最耀眼的明星。他们在官场上,曾是政敌,在文学上,是同道中人。王安石听说苏轼要来拜访,早早在门口等待。苏轼开玩笑说,今日子瞻,以粗衣便服见丞相大人,实在不好意思,王安石挽着他的手说:嘿,这世间的礼俗,岂能适用于我等二人,哈哈。两人相逢一见泯恩仇。

随后两人下棋作诗,谈古论今。苏轼离开后,王安石感慨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六、

之后,新帝即位,高太后亲政,司马光任宰相,苏轼被召回朝廷,受到重用,三月之内连升六级,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很快,他又让自己陷入和掌权者对着干的局面。因为当时以司马光为首的官员,全面否定王安石新法。可是苏轼在地方这么多年,发现新法并不是一无是处,建议酌情废止,于是和他们有了矛盾。

所以,虽然此时位极人臣,他并不开心。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害怕自己再重蹈“乌台诗案”覆辙,主动请求离开京城,调离地方。

1089年,朝廷批准了苏轼的请求,任命他为杭州太守。

在杭州任职期间,苏东坡最有名的政绩就是治理西湖。

当时西湖里面的淤泥特别多,污染了水源,为了疏浚西湖,苏东坡通过各种渠道筹款。

钱准备好了,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果将西湖的淤泥全部挖出,会堆积如山。怎么办呢?苏轼想到一个好办法,让人把淤泥挖出来,筑成一道堤,上面再种上树。等淤泥挖完,堤也建好了。这条堤后来成为西湖十大美景之首“苏堤春晓”。

为了让水草不再滋生,苏轼把岸边湖面租给农民种菱角。农民种菱角前,肯定会自动清理水中杂草,这样一来,水草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收入也增加了,一举两得。

为了能够得知以后湖中淤泥堆积情况,苏东坡令人在湖中建了三座小塔,围成一片水峪,并严禁民众在此处种菱角。后来,这三座小塔,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现在成了1元人民币的背景图。

七、

在杭州没有逍遥几年,苏轼再遭厄运。1093年,庇护苏轼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即位,章惇任宰相,大力迫害司马光一党,还差点把死去多年的司马光挖出来鞭尸。苏轼因此遭贬惠州。

生性旷达的苏轼,每次都能苦中作乐。本以为惠州僻远,谁知翻过大庾岭,发现一个别样的南国:甘蔗林、荔枝树、香蕉园。当然,苏轼最大的发现就是当地的:桂酒。他给友人书信中各种推荐,后来还自己酿造。至于味道如何,有人曾在很多年后,问过苏轼的儿子苏过,苏过说,父亲酿酒属于外行,味道并不佳,有一次,客人喝了他酿的酒,好几人腹泻。

苏轼一生有三个妻子,朝云无疑是最懂他的,这次谪居惠州,朝云不离不弃。

人生已至花甲,苏轼不免胜出暮年之感,他做了一首词《蝶恋花》,朝云抚琴,唱了出来。每次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都泣不成声。没多久,朝云就病逝了。

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为朝云修了一座亭,亭柱上,苏东坡写了一句话:不合时宜 唯有朝云能识我。

没过几年,苏轼再遭贬谪。因为章惇看了一首他写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章惇想“呦,苏东坡过得蛮舒服的嘛” 那就再贬远点吧。

这次竟然贬到海南儋州,真是到了天涯海角了。此时,苏轼已经60岁,他知道自己也许客死他乡。临行前,一一交代后事。唯一让苏东坡欣慰的是,在前往海南的途中,他和弟弟被贬到雷州的苏辙相遇。

据说,苏轼、苏辙分别被贬往海南,因为因为儋州、雷州刚好与子瞻、子由发音相似,宰相章惇觉得这很有趣。哎,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儋州这个荒僻之地,连医院都没有,更不用说书馆了。无书可读,苏轼和苏过父子只好抄书,苏轼写到:“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便是穷二暴富也,呵呵”。

没想到,苏轼还是网络语的发明者。他平生一千多处书信中,有四十多处,出现“呵呵”。

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南渡北归。

可是到了常州,他病重了,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后事。

二十八日,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苏轼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意思是:你不是信佛嘛。此时嘴里念叨点,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去了。

苏轼说,西方极乐世界和我的现世世界是分不开的,如果我曾经用心度过了每一天,那西方极乐世界也存在我的生命中。

去世前三个月,苏东坡途径金山寺,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来概括他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喜欢请关注 “时空记1994” ,定期更新影评、书评、乐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