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线

【小红线】女朋友:你会不会哄人啊?男朋友:???

2017-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红线脱单密码

文:壹心理创作者|生涯小厨大曾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心理公开课(yixinligongkaike)

如何安慰一个在你面前委屈哭诉的妹子?

标准答案是:

“咬紧牙,然后乖乖听着,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忍住什么都别说!!!”

作为男人,如果你懒得看这篇文章,那么当你的女人想你诉苦的时候,遵从这个做法至少可以保证你晚上不会跪搓板、睡大街……

身为女人,如果你懒得看这篇文章,当你要向你的男人诉苦之前,提前说出来这句话,至少可以保证你后面不会一时冲动提出分手……

当然,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并且照着去做,效果自然就不必多说了!

- - - -

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自己家里。

就在昨天晚上,老婆一回到家,就又因为工作的事情,大哭了好久。

我安慰她之后,发了个朋友圈,大概吐槽了这件事情:

老婆哭得稀里哗啦的,自从做这个“没有主管的副主管”以来的第N次了,真是心疼啊!

能够看到老婆一直以来的变化和进步,从自己做集团top10到把新来的销售带进集团top10,团队的绩效也得到了提升……

可惜,在别人眼中,她太小了,只是一个刚刚毕业两年的学生……还不值得授权和信任……

突然有种感触……管理,是需要学习和修炼的,但是千万不要拿着员工的生命刷存在感。

虽然任何一段经历都是成长的资本,但是这样的管理者只会将这些花费投资人的钱积累的资本拱手送人,

最有可能的,就是竞争对手!

这条朋友圈发出来后,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回复,暴露出一些男女思维差异的有趣玄机.....

01女性回复vs男性回复

从我发的朋友圈不难看出,前面是身为老公表达出来的各种情绪。

而在后面的部分,则是上纲上线的引申到了管理的话题上。

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回复评论的女性大都关注在了情绪上面。

而男性则是关注在了后面的“职场发展”和“管理智慧”上。

节选如下:

第一类:

……

第二类:

……

单看回复的内容,真的不难猜出来那些是男同志的留言,哪些是女同胞的回复。

如果回到半年到一年之前,每当老婆遇到类似的情况,我的会跟男同志们有着高度一致的反应:

以一种常理性和冷静的状态去倾听和看待老婆跟我哭诉的工作上的事。

等她说完之后,或者还没等她哭完,我就跟她冷静地说:

“其实,你要理性和积极的看待这个事情,因为…所以…,你只要…就…”

然而,每每听了我的真知灼见和高明指点,老婆并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平静下来;

相反地,她哭得却更厉害了,而且还一边哭一边非常焦急说我根本就不理解她……

于是,我心里很纳闷: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男人,我这样回馈好像没做错什么吧?

为什么老婆的反应会是那个样子呢?

为什么她就不能好好听我的建议然后照着去做呢?

想着想着……我也急了,暴脾气一下子上来了。

还算好的反应,就是自己在心里想,

“小样!你就哭吧,不听我的建议……活该……懒得理你……”

糟糕的情况,自然是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吵了起来……最终导致外部矛盾直接升级为家庭内部冲突……

为什么明明想要安抚对方,最后却搞得大家更不开心了呢?

02为什么你说的越多,她越不开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作为老公做出这样的反应,原因就在于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或挑战。

我内心当中会有两个主要的状态会被调取出来——“控制型父母”和“成人自我”。

“控制型父母”,能够压制住自己或者对方内心产生的复杂情绪,进而让自己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

而“成人自我”的状态,则有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工作中,同一个方案乙方让你改了10遍后,看了你熬夜改出的第11版方案后,摇了摇头,说:“觉得哪里还不够,但又说不出来。”

此时你内心千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怒气一下子上来,即将忍不住开口怼回去......

突然,“控制型父母”出来救场,马上把你的情绪压抑下去。

你冷静了一下,“成人自我”出来了,你打算跟乙方一个个敲定细节,看看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这两种状态着实让我们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很容易形成这种思维模式。

毕竟,在大家的眼中,遇事保持理智,是一种成熟和稳重的表现。

相反的,像我在晚上发的这条满是情绪朋友圈,则是一种不合时宜并且对于问题(职业发展和管理)毫无效果的做法。

既然这种反应是积极有效的,为什么我当初对老婆这么做的时候,反而适得其反呢?

因为当我从男性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老婆的问题时,往往忽略了,当下真正需要更多关注的其实是情绪和人,而不是问题本身!

就像朋友们的回复,相比于男同志,女同胞的反应是特别感性的。

这是因为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或挑战的时候。

女性心中被调取出来的是不同于男性的另外两种状态:“照顾型父母”“自由型儿童”

“照顾型父母”的特点,就像一个慈母一样。

允许眼前的人以任何的形式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并给予一定的关心。

“自由型儿童”,则会更进一步,那就是不会去顾虑场合和环境,直接跟眼前的人一起宣泄情绪——通俗点说,就是一起“吐槽”!

再举个工作中的例子。

有一天你接到客户电话,怒斥你的下属不给力,同样的错误一遍遍地犯,不仅自己的部分拖累了进程,还搞得大家一团乱,而且还.......

客户很是生气地抱怨了几分钟,停了下来。

此时你立马接上去,无论三七二十一,赶紧说:

“太不像话了!竟然把你惹火了!你放心,我一会就给他们打电话,先把他们骂一顿!这个月的奖金,他们就别想要了!……你看看这么收拾他们怎么样?……对!一定要让他们反省!……”

慢慢地,对面的客户语气也就没那么硬了,回了句:“得了,这次让他们好好干好,别再捅娄子就行了。”

为啥会有这种转变呢,其实是你先在“照顾型父母”的状态下给出关心,并允许客户把肚子里的情绪给宣泄出来……

而当情绪宣泄得差不多之后,你进一步转换到“自由型儿童”的状态,跟着他一起吐槽。

在这样的回应下,客户没了情绪,也不好意思再追究太多了。

03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哄好难过的女票?

既然在开头说了,大部分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的内在反应机制,究竟哪种方式会更好呢?

如果抛开我们所面对的对象和具体的情景,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作为倾诉或者求助的对象,如果你真心期待给予对方更加合适和有效的帮助,就一定要做到“建构共同的理解基础”!

也就是,学会留意和判断眼前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思维机制,并用适合她的机制跟她沟通。

对大部分女性来讲,当她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其实是处在前面我们提到的“自由型儿童”的内在状态。

处在这种状态的人,最期待的其实对方能够以“照顾型父母”的状态给予安慰,或者也进入“自由型儿童”的状态一起“吐槽”宣泄。

就拿我自己来说,最近两三个月以来,老婆每次跟我诉苦说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时。

我都努力做到不去过多的追问事情的细节,而是会特别愤怒的大喊:

“TMD什么玩意啊!有这么欺负我老婆的吗!会不会做人啊!智商余额都是负数了,他们不知道该充值了吗!.......”

每当这一通牢骚发完,老婆基本上就不哭了,她特别幸福外加吃惊的看着我……

估计是因为这些“问候语”连她也想不到……

接下来的是一段时间相互注视的沉默。

然后老婆会说:“其实也还好啦……今天还是有件让我感觉挺开心的事情呢……”

只有先通过这个阶段让求助者的情绪得以宣泄,让其自然而然的进入“成人自我”的状态。

才能慢慢转入理性的思维模式,就事论事、解决问题;

甚至像我老婆这样,已经开始冷静下来去反思问题背后的积极的一面了。

相反地,如果没有做到“建构共同的理解基础”,那就麻烦了。

我作为老婆倾诉的对象,首先心中的负面情绪会不可避免负面情绪地高涨。

随之而来则是“控制型父母”的调动,以便压制住这些负面情绪。

从而让自己保持一个“沉稳和理智”的光辉形象,进而进入“成人自我”去思考老婆所说的问题的可行建议。

然而,当我看似理性地打断老婆的倾诉,把这些建议说出来时。

我所保持的所谓“成人自我”的状态在我老婆看来则包含着“阻止情绪宣泄”和“指使你应该如何”等暗示。

这对于本身就在情绪状态下的老婆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于是,更加复杂的情绪会喷涌而出,沟通,自然也就无法继续下去。

甚至,对于工作的不满,也会迁移到两人关系上面。

04她远比你想象的成熟

可能有男孩子会问,那哄完了怎么办,事情还没帮她解决呢?

啧啧,你太小看她了。

在我发完朋友圈的第二天早晨,从懒觉中醒来的我看到老婆发了一个朋友圈。

原来她已经早早的赶到公司附近的社区去扫单做业绩了……

这一年半载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其实老婆真心不是特别需要“成人自我”的老公给她方法和建议的这个阶段。

只要能在她需要的时候,扮演好“照顾型父母”和“自由型儿童”的角色。

允许或者陪着她一起吐吐槽,我就扮演好一个老公的重要角色啦。

其实,纵观这一年以来老婆在工作当中的成长和晋升。

每一次当她遇到问题和挑战之后,真正在最终帮助她坚持下来并且顺利度过的.......

要么就是她自己的坚持不懈,要么就是她周围的领导、同事和客户的陪伴、支持和鼓励。

这些资源其实都是我并不知晓和了解的,只有靠她自己才能真正调用起来。

对于此,我要做的其实是改变原有的那种“老婆特别需要我的帮(指)助(导)”的意识。

重新树立起一种“老婆一定能靠自己调动资源去解决问题”的信念。

而我自己,其实也只是老婆可以调取的资源之一。

说了那么多,其实具体的做法其实很简单:

一旦老婆有了情绪,作为男人要么跟她一起要多夸张有多夸张地吐个槽。

要么就闭上想提建议的嘴乖乖地听,多说几个“老婆辛苦啦”、“老婆受委屈了”……

这,才是她真正需要你做的。

- The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