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

会沟通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吗

2018-01-16  本文已影响32人  东北黄老邪

文/黄老邪

1.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样的状况:

同样是向别人寻求帮助,你去说跟别人去说,可能会遭遇截然不同的回应。

如果你为人夫(妇),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日渐乏味。

如果你为人父母,面对家里的熊孩子,很多看似合理的要求最后均以争吵或暴力而结束。

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类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如果你想搞清楚上面那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或者你也有过人际关系处理的烦恼,或许你可以读读下面这本书:《高难度对话》。

《高难度对话》

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贝克特尔,这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所著的《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自上市以来,受到无数媒体和读者的喜爱与推崇。迈克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有多年大学及政府部门的从业经验。现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高级培训顾问,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会。

2.

《高难度对话》据说是《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的精进版,这本书很让人欣赏的一点是,主线逻辑非常清楚。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高难度对话出现的原因、应对高难度对话的六大工具与六项技能,最后给出如何打造亲密的家庭关系的探讨。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所谓"高难度对话"

作者讲述了两个因素:

(1)      原生家庭的影响

没有谁天生就擅长沟通,我们所有的交流技能与习惯几乎都深受父母及周围亲密关系的影响,也就是说,沟通方式是具备传承性的。

(2)      心智不成熟

一个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基本需求,当他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会依赖他人。而这种不能独立的特征便会导致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紧张跟不悦。便如本书所说:身体长大了,而心智依然还是孩子,这就是成人之间关系陷入困境以及沟通变得困难的根源。

3.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存在于与他人无法割裂的关系社会里,当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高难度对话"状况时,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话也好,交流也罢,归底结底是一项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一定会有可以凭借的得心应手之工具。《高难度对话》的第二部分就着重讲解了我们在对话中可以使用的六大工具,它们分别是:视角、信任、本分、情绪、时间、尊重。

沟通六大工具

所谓六大工具,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在同人沟通对话时应该采用的态度。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视角"的讲解。除了我们通常都知道的"换位思考"这一视角之外,作者着重强调了另一个视角,就是"面对面沟通"。这是作者在本书中不断提及的观点,是作者针对当前互联网时代大家倾向于社交工具的沟通方式而专门提出来的思考角度。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

"人类沟通中的信息只有7%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38%是通过我们的语气语调,55%是通过我们的语言"。

因此,当我们在遇到高难度对话的时候,千万不要逃避式的企图用一封Email或者是微信甩大屏的文字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鼓起勇气,找到当事人,面对面,开诚布公的讨论开来。

同样的工具放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施展出完全不同的威力,这是因为工具的效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操作技能。《高难度对话》的第三部分就重点讲述了如何用上述六大工具来修炼出应对高难度对话六项技能:营造安全感、消除畏惧、践行倾听、坦诚反馈、从善意出发、明确自己的目标。

六项沟通技能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与精华所在,其它章节均可以扔掉,而这部分内容值得二刷三刷。

关于倾听跟反馈,这里就不再阐述,这是交流过程得以顺畅进行的基本原则。我想着重说说下面三个方面。

(1)      营造安全感

安全感是我们的人类的基本需求。在所有的日常活动中,这个需求应当是首先被满足的。我们什么时候会感觉到安全呢?答案是:"当别人是在真诚的关注与关心我们时,安全感就会增加"。因此,我们在对话过程中,需要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对方话语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心理需求,并设法去满足它。这种关注与关心的力量便会让对方提升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便是我们健康对话的"护城河"。

(2)      从善意出发

《高难度对话》这本书里着重分析了"善良"跟"老好人"的区别,这是我们平时可能会搞混的两种人格类型。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善良的人关注的对象是别人,而老好人关注的对象是他自己。善良是一种源于自信的温雅力量,纵使为难的事情他也会以和气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对于老好人,则是一味和气,从不说为难的事,因为他们在意的不是如何帮助别人变得更好,而是关注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如果我们想要交流真正变得优质,那么便不能做一味和气的老好人,而要做一个充满善意的人。

(3)      明确目标

交流与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会随着沟通的氛围或者个人情绪的变化而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动荡,最后甚至忘了我们最初沟通的目的是什么了。这是大部分"高难度对话"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个时候便需要我们具有清晰的目标导向,不要被情绪所引导,而是要不断的把交流的重点放到目标的解决上,只有当我们预期的目标被实现,这一番次的交流才算有效的。

4.

从逻辑上来说,本书阐述至此,已经算是结构完备了。然而,作者凭借其丰富充沛的人生经验,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继续探讨了一个问题:如何打造亲密的家庭关系。这其实是非常好的角度,也是作者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多次提到的观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要有轻有重,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那些最重要的关系上面,而不要让一些其实并不重要的关系过分消耗我们的精力与能量。

客观来说,作为一部翻译自国外的沟通类书籍,这本书仍然有它的瑕疵。尽管本书总的逻辑主线非常清楚,但每个章节内部的编排显得有些凌乱,语言略啰嗦,一些观点前后重复混杂,这似乎是众多国外书籍的通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具有丰富沟通与人生经验的教育培训类作家,作者在这本书里讲解的大部分内容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并践行(尤其是第三部分)。

希望我们能够理解并学会作者在本书中提供的六大工具跟六项技能,在自己的日常交流中不断运用与修炼,由浅入深,日益精进,做一个不让自己失望与苦恼的优质沟通者。

加油!

—The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