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读书随感读书

不负此生,不枉此行---读《生活的艺术》之一

2017-07-04  本文已影响341人  微尘悦读
不负此生,不枉此行---读《生活的艺术》之一

我始终认为,人生是需要点仪式感的。新年伊始,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浮生六记》,期冀以从容闲适的心境开启新的一年。时光如梭,半年转睫而逝,在上半年的最后几天里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希望自己不忘初心,从容淡定度过下一个半年。读罢此书,感触良多,闲谈三点我对生活哲学的认识。

一、心境

      很多文章都在谈中产阶级的焦虑感,引发很多共鸣。中产本是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有点余闲,也有点钱,生活本可以过得闲适无虞,但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里,反而过得很不从容。现实中,的确也是这样,很多成功人士来到江河湖海,面对乡村野老,感概到:等我退休了,就要过这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乡村野老咧嘴笑笑:我们每天都是这样的。虽然财富与幸福感密切相关,但幸福感的多寡与财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心境有关。

        谈及心境,必然涉及内心,就是哲学问题。人生处处皆哲学。风花雪月、琴台楼榭,“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无论主人、歌者、宾客和静默的旁观者,心境都不同。宴会中的人身处繁华,或许还各怀心思。旁观路过者看着烟火色,虽无缘繁华,却心若浮萍,从容淡定。自古以来,官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下,农人羡慕官人,而有些官人却向往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感概“误落尘网中”,期待“复得返自然”。不论尊卑贵贱,生活是否过得闲适,都是心境使然,而心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从哲学上说,是一种生活艺术。

        生活的艺术,咋听起来好茫然,这是多么难写的题目啊,可林语堂先生把生活的艺术玩弄于股掌之中,游刃有余,穿行世间近百年,再版40余次,蝉联美国畅销书榜首52周,一个中国人用英语写就的生活哲学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是相当不易的。《生活的艺术》开篇,林先生谈他的醒觉,对生活哲学的感悟,他认为中国的哲学家是半梦半醒的人,不耽于理想,也不执着于现实,不虚幻、不奢望,也就无所谓醒悟和失望,保持一种不极端不偏执的状态,获得精神的解放。

        我对林先生的认识深以为然,我读过《道德经》、《金刚经》以及论语、中庸等,处处都体现着建于明慧悟性的达观。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温和的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的过生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所谈所悟皆是如此。在古代哲人里,我最为推崇老子,去年一整年,每天十余分钟,跟随者罗大伦老师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对老子的和平、简朴,知足的生活哲学有了深刻的体会。老子哲学处处体现着辩证的思想,体现着大自然动力与反动力的规律。“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世间万物都是相生相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故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世间最难的学问就是“人学”,人最难认识的也是自己。人之所以有喜悦、有痛苦,就在于人类成长为智人。若还处于混沌未开化的蛮荒境地,也就不悲不喜,与其他非智类在大自然的荒野中生生不息。人有了意识,有了是非,慢慢就有了精神世界,人是矛盾的,在世时想出世,但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的,还是要在尘世中考虑我们天生的动物性。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生几乎是一首诗,有韵律和拍子,有生长和腐蚀的内在循环。就如一天是清晨、中午和夜晚,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有少年、中年,暮年。故,人生无所谓好坏,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美好。若庄子所言,人生本是一场梦,花不常好,月不常圆,当人类参透了尘世的虚空时,方才觉悟起来:“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二、初心

      人生的哲学总带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中国人很赞同中庸之道,追本溯源,中庸来源于孟子的积极人生观和老子的圆滑和顺理念,动静的冲突,外冲内修的调和,就成了中国人这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陶渊明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旷达闲适。陶渊明是个明白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去三十年”后依然不忘初心,知道自己情所往,意所愿,最终归园田居。而很多人往往在生活浮华的追求中忘记了真正的自我。哲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并找回那些失掉了的东西,很多人出发久了,会忘了当初为何出发,失掉的就是“初心”。而人生的哲学,生活的艺术就是要找回初心,正如孟子所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最近,清华发给甘肃考生的公开信中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甘肃那位残疾考生的人生境遇让人唏嘘,但其身残志坚,践行者“苦中作乐”的人生信念。人生是一场梦,有人是美梦成真,有人是噩梦连连。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正如无法控制自己的梦境一样。梦再苦,也要勇敢的做下去。不管人生如何残酷,天性里都藏着善良的、热烈的、慷慨的、多情的个性,有些人受生活所迫,放弃了自我,丢掉了天性;有些人,以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加持,在不幸中选择相信,在苦难中选择坚持,诚如那位残疾的考生。等待的最后,清华回报他以“相信”,我也相信他也将回报给社会“超乎想象的自己。”

其实,人生最难处是“做自己”,做本真的自己。“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容颜不论是谁,都无法“仍是少年”的,这只是对于初心的期待,也是对于人生富有诗意的期待。人生中往往会遇到两大骗子:名与利。所谓的成功学、厚黑学教唆大家的也是用各种好坏兼施的手段去追逐这些东西。人做自己很难,难在人们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不管有意无意,在这尘世中,我们都是演员,在一些观众面前,演着他们所认可的戏剧。我们演戏的本能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离开舞台,忘记还有一些真正的生活可过。

三、简朴

中国的哲学,尤其是生活哲学,是偏感性的,富于哲理而少实效,对于事情的认识都是定性的,而很少是定量的。这种哲学让社会有了更多弹性,而非刚性。我很赞同林先生的观点“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灭任何一个民族”。中国闲适的生活哲学也正是一些严谨的西方人所缺失的。林先生归纳这种中国式生活哲学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不充分的理想主义+很多的幽默感+对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诗意感觉性”。是啊,从古自今,中国的哲学是跟诗歌发生联系,而西方的哲学是跟科学发生联系的。诗歌富有诗意,注重节奏和美感,而科学只讲究严谨和效率。生活的艺术也可说是生活之“道”,“道可道,非常道”,以我的粗浅理解,就是“诗意、简朴、近情”,身处荒野中,能发出“野旷天低树”的感慨,抚弄野花亦能满足;站在沧海边上,由内而外的想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简简单单便是知足。   

大道至简,简朴是思想深刻的标志,生活与思想的简朴性是文明与文化最崇高的理想。但在这尘世中,真正“知简朴而不惑”之人少之又少,人往往在面对监牢、殡仪等离散挫折时才会顿悟,而身处浮华时却昏了头,真正有生活智慧之人,就算身处高位,也不会被权势、名号、资本财富等人造的幻像所蒙蔽,当这些东西跑来时,他们只用宽容的微笑去接受,他们并不相信如此便变得特殊,便和常人不同。这一类人物精神上是伟大的,也只有这些人的个人生活始终是简朴的。李嘉诚富可敌国,但其一条毛巾用到烂了为止,扎克伯格最常开的就是特别省油的小本田汽车,穿的都是很便宜的普通T恤。因为,他们懂得简朴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017年7月1日是个好日子,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庆典的歌声中,写点粗浅的认识聊以自慰,抚平在焦虑的时代里稍不留神就会躁动的心,希望今后的日子还能不忘初心,以从容的心境,过闲适、简朴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