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是影子,后半生是自己
小说里罗子君离婚后学起了陶艺,整个人都不一样,每天活在自信和快乐里,连她女儿都觉得妈妈最美,还给罗子君撮合优秀男士。
罗子君前半生是家庭的影子,后半生才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离婚才能变成自己。
活在“自我”里才发光,爱自我,信自我,活自我。
看了一本深受启发的书《我是妈妈更是自己》作者是邹锦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女性成长类的书我看了一些,也知道作为妈妈要爱自己建立自信,但这本书写出了具体方法,活出丰富人生的10堂课,不仅有理论,还有实例和工具供自己实践。我一边看书一边思考,收获非常多。
《我是妈妈更是自己》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
109786690001278636.jpg
一
作为一个妻子,一个妈妈如何消除焦虑、建立自信呢?
如第一章所说:接受新身份,做滋养自己的好朋友。
接受自己母亲的新身份,从父母那里请教如何把自己养得这么好的经验,然后先跟自己做朋友。
“和自己做朋友代表着你对自己信任、敞开、接纳,这其实是融洽关系的核心品质。如果你每一天都活在自己融洽的关系里,这份信任、敞开、接纳也就能迁移进你的其他关系中,进而支持你活出丰盛的人生。”
你想怎么关心好朋友就怎么关心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信任、敞开、接纳了,才能够更好得和别人相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会关心和喜欢,没有这种能力,又怎么能使用这种能力呢?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说一个人焦虑是因为不喜欢当下的自己,进而不喜欢当下的生活。《与恶魔对话》书中的观点是焦虑是因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抱有不合实际的期待。应该放下那些不实际的期待,接纳当下的自己,认真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所以,不要自我否定,给自己信心,先喜欢自己,爱自己,做成一个由内而外自信的人。
二
“如果没有把自己的福杯斟满,没有先照顾好自己内在的感受,给出去的爱多半带着向对方索取的味道,甚至这份给予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在充满着匮乏和对爱的恐惧,因此以给予来呼唤爱。这样的状态对关系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一种伤害和控制。”
这让我想到我和老公的相处,付出爱之后觉得为什么没有得到他爱的回应?现在明白了,其实我的内心也缺乏爱。这就像是《认知的重建》书中讲到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抱过去的自己——“内在小孩”,我要拥抱“内在小孩”,弥补缺失的爱,不再恐惧。内心得不到满足发生矛盾就像孩子抓着桌布乱拽盘子碎了一地,对家庭成员之间就是伤害。这就是因爱生怨吧。有怨是因为对对方抱有期待,不要对别人抱有过多的期待,期待要适当,先做好自己。
并且在夫妻相处模式当中,作者点了一件很重要的话“非请勿帮,请时可帮”。对方没有请自己帮忙的时候,不要替对方决定。
三
“你觉得哪里重要,你就会把时间花在哪里。”——我们的时间花在哪里,证明了我们觉得哪里重要。
我在想我觉得哪里重要呢?我的内心向往什么?我觉得现在多看书很重要,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了,我想多花时间看书,书给了我很大的世界,越是读越发现自己渺小。从前走路带风,回头想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原先爱表达,现在我更愿意聆听,也更愿意独处。
作者让大家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每周总结,每月总结,每年总结。
这听上去很麻烦,没有必要。其实不然。
时间不属于任何人,我们只能融入。
看看我们融入时间的时候都做了什么。比如早上醒来刷手机10-20分钟,后来洗漱和给孩子收拾就显得时间很紧张,如果你记录了一段时间,就会明白什么时间可以优化。比如这早起刷手机的10-20分钟就可以去掉,这就是“我不要”。
想弄清楚我不要、我要做和我想做,就要记录自己的时间,认真记录自己做每件事情的时间才是敬畏时间的最好方式。
我们记录得越多,才会越来越明白自己可以从哪方面做得更好。你想朝哪方面发展,重点是你想扮演什么角色,在每天的24小时里,花多少精力来优化这些角色。
我们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是儿媳,是职工,很多人忘了我们是自己。每天除了给这些角色时间,别忘了跟自己独处,给自己独立的空间,反而也能让孩子从小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性格。
四
有的妈妈会抱怨伴侣不花时间管教孩子,作者会通常问对方“你们二人世界的时间大概有多少?”
那么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每天除了工作和孩子之外,跟伴侣的二人世界大概有多少呢?
我看到这个问题也挺懵的,回想一下,很少很少,每天连10分钟都不到。所以我也有这样的困扰。
作者认为家庭你中有你和孩子的关系,你和伴侣的关系,伴侣和孩子的关系。伴侣管孩子,这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想让他们的关系启动,你先要启动你和伴侣的夫妻关系。那么你为夫妻关系投入了多少时间呢?其实作者的这些观点和方法都是环环相扣的。
为什么要用夫妻关系来启动另一个关系呢?因为如果为了孩子的事情跟伴侣建立连接,这就等于是靠孩子跟伴侣连接,你们聊得不直接,要靠孩子才能有话题吗?
这说明两人没有二人时光了,在拿孩子做挡箭牌。
所以要寻找你愉悦,对方也愉悦的事情,是的,首先是你愉悦。还是前面的观点,你自我满足了,重视自己的感受了,才能去重视别人。
拒绝那些你不要的事情,更容易说“不”。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人生。一个妈妈,先是做好自己,散发出自信的光彩,才能影响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面对家庭关系不焦虑,也是改变我们自己原生家庭留下的影响。
我们前半生是家庭的影子,后半生要活成自己。
这本书作者还讲了很多实用工具,在以后的拆书稿中我会举例。
最后用一首诗《客栈》作为结尾吧。 258548724712927586.jpg8367529773797478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