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人类简史》(3)
《人类简史》讲述了与虫草无异的人类从普通物种演化成如神般顶级物种的过程。全书结构:认知革命(1~4章),农业革命(5~8章),人类的融合统一(9~13章),科技革命(14~20章)和后记。
第三章:亚当和夏娃的一天
在这一章中,作者试图还原智人在农业社会以前,狩猎采集生活的形貌。
演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在狩猎采集时期就已经形成。我们现在拥有更多的物质,更长的寿命,更富足的生活,但是还会觉得疏离、沮丧,压力重重,是因为当时的心理特征在现代出现了水土不服。要想解决我们的问题,就要设法了解狩猎采集的生活状态。
对于当时的生活状态,我们知之甚少,文字记录显然是没有的,能够让人们猎奇的就是一些工具或化石。由于挖掘的工具都是石器,考古学中将其称为石器时代,认为他们使用的都是石器。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他们可能也使用了木器,但是木器腐烂了。显然,现在发现的文物不足以让我们推测出当时的情形。
幸运的是,地球上现在还有一些狩猎采集部落,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巴拉圭丛林的亚契人。他们在部落中生活乐观愉快、人人平等、物质匮乏但人们慷慨大方,但是不要因此觉得他们生活在天堂之中。他们会在食物不足的时候丢弃甚至杀死婴儿以控制人口数量,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或杀死拖后腿的同伴等。现在的部落毕竟很少,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而且它们或多或少受到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影响,不足以反应当时的情形。
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智人们都能相互熟悉,天天待在一起,没有孤单也没有隐私,偶尔也会和其它部落合作(这是智人领先其它人类物种的关键优势)或者冲突。,智人当时的居住地、饮食种类都不固定。像动物迁徙一样、智人也跟着食物迁移,直到找到一个食物充足的地点,定居、出现定居部落。智人的食物也是随机的,看见野果吃野果,看见白蚁抓白蚁,看见兔子追兔子。食物的多样性,保证了智人不会营养不良,不会因为某一食物的消失而陷入困境(现在如果水稻、小麦颗粒无收,人类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他们当时只要挺过人类的易夭折期,基本都能年过花甲。
智人为了生存,需要了解周围环境,需要上能攀爬树木,下能探穴涉水,中能隐匿疾走。他们需要掌握很多技能,不像我们现在一招鲜吃遍天。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技能单一了,变笨了。有证据显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脑容量确实不断变小。
现在,有人会建房,有人会修车,有人会做鞋,有人会做蛋糕,技能各式各样,不一而足。但是每天都得工作七八个小时,回家之后还要洗衣做饭洗碗拖地等等(据统计,发达国家没人每周工作40~45小时,而发展中国家则是60~80小时)。狩猎采集时期,智人只需要每天找食物,然后吃掉,他们没房子没碗没筷子,基本什么工具没有,所以也不会因为维护保养工具而花时间。据研究,智人每周需要工作30~35小时,就能保证吃饱。而且他们的采集生活也比咱们现在单一的技能工作有趣很多。
有学者认为狩猎采集生活是最原始的的富裕生活。 但是,这种生活也不是天堂。比如他们虽然没有污染,但是又老虎豹子会吃人;虽然不会营养不良,但是随便的伤口或疾病就会致命;再有就像上边提到的亚契人,会抛弃老弱病残。
关于狩猎采集人的信仰,更难考察。诸多学者认为狩猎采集人是泛神论者。泛神论各种不同宗教的总称,这些宗教对世界、对人类的看法不同。泛神论相信自然万物都有意识和情感,并能与人类沟通。但是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是无从知晓。
对于狩猎采集社会的中,战争与和平的所扮演的角色,也难以一窥全貌。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发生过频繁的冲突,19世纪到20世纪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也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历史学家也发现过欧夫内特洞穴中疑似有整个采集部落遭到屠杀。但是一如上文提到,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由此判定冲突是当时的常态。
历史的帷幕早已拉上,幕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从历史遗留的点点滴滴并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一切皆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