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65 阅读笔记 不一样的徐志摩

2022-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千山清的慢生活

徐志摩在1925年到过苏联,拜访了托尔斯泰的女儿,了解苏联文艺界的近况。

他在这次游历后写的《欧游漫录》,真是精彩,具有世人少有的洞穿历史的清醒决然,至今读来仍有震荡感。

那时他二十八岁,就有如此的判断,而当时的胡适则被苏联盛景所惑,鲁迅在三十年代也赞美苏联,显得诗人那来自个人主义的眼光是多么可贵了。

可惜在当时,他的意见显然不是主流,在今天更不是了。

“入境愈深,当地人民的苦况益发明显。今天我在赤塔站上留心地看,褴褛的小孩子,从三四岁到五六岁,在站上问客人讨钱,并且也不是客气地讨法,似乎他们的手伸了出来,决不肯空了回去的。不但在月台上,连站上的饭馆里都有,无数成年的男女,也不知做什么来的,全靠着我们吃饭处有木栏,斜着他们呆顿的不移动的眼注视着你蒸汽的热汤或是你肘子边长条的面包。他们的样子并不恶,也不凶,可是晦塞而且阴沉,看见他们的面貌你不由得不疑问这里的人民知不知道什么是自然的喜悦的笑容。

……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天堂的中间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徐志摩原著里有更多沉痛的描述,更多触目惊心的预言,包括对主*义的判断,血淋淋的赤*裸,称得上目光如炬。并且他的预言在日后是逐一地实现了。徐并不是后世塑造的风流不问世事之人,他的政治思想向来不为人重视,读《欧游漫录》或使人大改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