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的必修课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读后感
直视骄阳,直视死亡1 敢于直视骄阳,是觉醒的开始
要想玩好心理咨询师这款RPG
有许多关卡要过:
学会听别人说话、恰当地跟别人说话
学会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情绪、给予恰当的反馈
认清来访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认清你自己
成长修炼你自己
这条路上的怪太多了
你几乎需要花上一生的时间一个一个地打怪升级
它们的名字包括但不仅限于:
焦虑、抑郁、恐惧
原生家庭、核心信念、亲密关系
自我觉察、沟通
爱、性
直至死亡
这本书在我的书堆里有一段时间了
它可是欧文·亚隆在75岁高龄写完的
用了十年时间
里面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智慧
我知道迟早要读它
因为这个话题不仅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
也是一生之中的必修课
但我一直没有勇气翻开它
直到今年清明节
参加了一场关于死亡话题的公开课
勾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促使我终于下定决心读完它
感谢亚隆,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书
觉醒体验2 觉醒需要一个契机
我的家乡叫青龙
青龙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就在这条母亲河里
我小时候差点见不到我的母亲了
大口呛水
无法呼吸
无法呼救
手脚乱蹬乱划
OMG 我要死了 我不想死
我要死死抓住任何能抓住的东西
当第一个伙伴来救我时
我一下就死死搂住他脖子
差点把他拖下水
他只有把我踹开
自己浮到水面上去喘气
第二个伙伴跑过来跳下水才把我救上岸
我大口吐水
瑟瑟发抖
甚至不敢去洗掉身上的淤泥
那就是我的濒死体验
欧文·亚隆说濒死体验会引发觉醒体验
就像《战争与和平》里被判处死刑的皮埃尔
以及现实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眼看着排在自己前面的几个人被枪决之后
在最后一刻被暂缓执行
还有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里遇到“未来之灵”的主人公
看到自己死后的情形并参加自己的葬礼
当他摸着自己的墓碑,真是感慨万千
从那以后
他们的生活、人生乃至人格都发生了巨变
很多得了重症绝症的人
都像托尔斯泰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里的主人公一样
直到死亡逐渐逼近
才明白应该怎么活
临死前他们往往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有的人说
癌症治好了我的神经症
这就是先贤经常教育我们的
生死相倚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说
学习如何好好活着也就是学习如何去死
学习如何去死也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
圣·奥古斯丁写道
唯有面对死亡之时
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
向死而生
我们中国人也常说
置之死地而后生
总之就像欧文·亚隆说的
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
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
正是直面死亡,对死亡保持觉知
才让生命之光与死亡的阴影重新融合
在你还拥有这人生时
来得及去做点什么
去拓展、去丰富你的人生
以避免自己从未发展过自己的潜能
甚至从未努力争取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遗憾
那样的人生似乎从未活过
怎能叫人死而瞑目
所以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写道: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但我那时候可能是年龄太小了
濒死体验没有引发我的觉醒体验
真正引发我觉醒体验的
应该是35岁时的挫折和抑郁
那时候好像才刚刚开始睁眼看社会
看人生、看自己、看身边的人
而一帆风顺的时候是不会睁眼看这些的
那时才开始多读一些国学文学哲学心理学
慢慢地走出阴霾
慢慢地学到悟到一些东西
心灵的成长终于开始追赶年龄
心灵的力量终于可以挣脱牢笼
所以有时候人们会感谢挫折
感谢那些给你挫折的人
就像康熙举酒敬那些死敌们
是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
波动影响3 我飞过,天空留下翅膀的痕迹
理论创新是个神奇的东西
通过创新,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波动影响”就绝对是欧文·亚隆的理论创新
会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哇,谁说我很渺小
谁说我死后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没留下
至少我留下了波动影响
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
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这个涟漪甚至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就像李白
死了一千多年了
但我们还能背诵他的床前明月光
那他的波动影响就一直在
我的父亲虽然是个贫困的农民
没有给我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
但至少他告诉过我
要自立自强对自己负责
我又把这些理念传给了我的女儿
一个人一辈子总会留下点什么
可能是某种特质,某些智慧,某个教导
即使什么都没有
也会有一个最基本的波动影响——
每个人死后都会在分子水平上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
这有点像《寻梦环游记》里描述的亡灵世界
墨西哥人相信死去的人会生活在亡灵世界
并且只要有人还记得他
他就不会在亡灵世界死去
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已经英年早逝10多年的同事
我和他搭档8年
深深敬重他的业务水平和为人
当然他也有性格缺陷
要不然也不会年纪轻轻就得了胃癌去世
但是这不影响他的波动影响发挥影响
因为曾经熟悉他的人会经常想起他
他的妻子女儿会一直怀念他
如果真的有亡灵世界
那他一定还在那里活得好好的
悬壶济世一直是我的梦想
从小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虽然这个梦想偏离了
但现在我知道
自己将来可以争取去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从心灵层面去悬壶济世
发挥自己的波动影响
帮助他人让生命如花盛开
我们还可以写作
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古人追求立功、立德,最后才是立言
即使我们写的书在村头厕所当厕纸
万一哪个上厕所的人偶尔看了一眼呢
也许就能产生波动影响
器官捐赠也是增强自己波动影响的好方法之一
即使你去世了
你的角膜还在帮助别人看世界
你的心脏还在需要它的人胸腔里跳动
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所以我已经跟女儿交代了
如果我死后器官没有衰竭
我希望能捐出可用的器官
帮助别人,延续自己的波动影响
还有,在我弥留之际不要过度医疗抢救
让我平静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人际联结至关重要4 观念与关系
关于死亡,有许多观念
很多大咖在这个问题上也并不超脱
秦始皇想长生不老
这是想逃避死亡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是回避死亡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无非是两种情况之一
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相当于无梦的睡眠
那么这种死亡是一种奇妙的收获
因为死后的绵绵岁月只不过是一夜
或者灵魂不灭,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
那么他情愿死十次
因为死后还可以跟各路大咖大谈特谈哲学思想
不朽的灵魂可以无阻碍地获取真纯知识
他的后一种说法也许是在否认真正的死亡
并对基督教的来世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也是一样,灵魂可以六道轮回
哪怕下一世变成一棵树
也好过彻底消失
欧文·亚隆最推崇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死亡的三个观点
一是灵魂终有一死,它将随着身体的死亡消失殆尽
二是死亡完全虚无,
当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
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没必要害怕那我们永远也感觉不到的死亡
三是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
我们不害怕出生之前的状态
当然也不必害怕死后的状态
伊壁鸠鲁的观念和波动影响的观念
是欧文·亚隆用来减轻来访者死亡焦虑的两个“大杀器”
同时他还有许多用来对抗生命无常的真知灼见武器
最主要的是尼采,比如
疲倦时,多年前已经战胜的老念头就又来侵扰我们了;
永恒轮回的思想实验
要避免一次又一次过着同样的生活
所以要爱你的命运
充分地、好好地活着,尽可能减少遗憾;
成为你自己,充实你自己
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着;
那没有击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
还有叔本华,关于选择的三个问题:
我们拥有什么?
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
我是谁?
哇,如果你能回答这三个问题
你一定会从肤浅的生活表层进入更深的思考之中
但是,死亡是孤独的
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孤独之事
它不仅使你和其他人分离(第一种孤独,人际孤独)
而且使你赤裸裸地面对第二种更可怕的孤独——
与整个世界的分离(存在的孤独)
这种孤独只有在老了
临近死亡了才会强烈地感受到
自己的独特心理世界最终会消失
没有人可以一路陪伴我们走到阴沉的死亡之路尽头
你只能独自走过那孤独的山谷
所以为一个内心充满死亡恐惧的人提供的最大帮助
除了那些真知灼见
莫过于你纯然在场
所以人际联结至关重要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
一旦与别人分享孤独
孤独也就不再存在了
总之,对于死亡
我们需要直视,需要思考
需要用智慧去减轻恐惧
需要用行动来充实人生
更需要珍惜善待身边人,经营好亲密关系
学会去死
学会好好地、热气腾腾地活着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