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和启发,远胜于喋喋不休的说教
孩子生病以后,我一直在反省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积极、阳光、进取的孩子变得悲观、失落、孤独和焦虑了呢?诚然,他个人的因素占一部分原因,那么没有外因吗?两个月下来,我通过和孩子的沟通交流、通过向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得到了一些启示。
很多父母亲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没有经验。都以为自己做的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是正确的,没有静下心思考,我这么是做是孩子需要的吗?我这么做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好处吗?我这么做孩子能接受吗?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孩子,敏感多变、即自信又自卑,处于人生三观形成期的迷惑彷徨期,到底该怎样和孩子交流,是需要用心体会的。
首先,好多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个性化的需求没有完全认知,当和孩子沟通时,总是想当然的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来和孩子说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仔细倾听孩子说什么,没有了解孩子的诉求是什么,就把自己的经验套到孩子头上,就开始给孩子说教。最可气的是有些人没有耐心,只听了孩子开头的一两句话,就大手一挥,打断孩子说话,开始喋喋不休的说教了。
其次,家长和老师行为上的强势,正是在教育孩子思想上的偷懒,不了解孩子的心声,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不是在规范孩子的行为,而是不给孩子成长的空间,约束孩子的思维。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自我人格形成期,他认为自己想的、做的都是正确的,老师和家长直接把他的想法PASS掉了,以权威的方式告诉他怎么做,他的心里非常不服务气。如果成人还是一味的打压,脾气不好的滋生逆反情绪,对抗管教,脾气好的压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抑郁。
再次,如果只倾听,没有启发,直接说教,没有激发孩子的自主思维意识,仍然是不够的。我在孩子的学习上,一直是启发他自主学习的,不说教。可是到了生活上、到了冲突处理上经常是直接说教的。以为这样子是走了捷径,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思维的自主权,他没有自己独立处理过一些事情,导致老是害怕,发生冲突时是压抑自己的想法,百思不得其解,进而焦虑、敏感。孩子总是要离开我们的,他总得自己独立面对一些事情,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太重要了。
家有高中生,家长不能想当然还延用初中的方法,要少说教,多启发;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多观察孩子,多给予孩子关心,多倾听孩子,多给孩子空间,多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和处理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