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

研究 20 年,传授 4万人,他说:这四个误区,会阻碍你改变习惯

2020-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OutofShawshank

我们都知道习惯很重要,但很难驾驭。

好习惯,虽努力抢救,往往只能存活十几天。

坏习惯,虽尽力摒弃,却还活得好好的。

「人一过了三十岁,留下的只有习惯。」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尽早养成好习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坏习惯有多难改掉。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道改变习惯真的这么难么?

其实不然。

习惯是设计出来的


2007年9月,有75名学生步入斯坦福大学的课堂。

10个星期以后,他们靠自己的产品,总共发展了1600万名用户,赚得了1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

这个班后来被称为「脸书班(The Facebook Class)」。

他们的导师,是行为设计学掌门人、斯坦福大学教授BJ fogg,人称「百万富翁制造者」。

image

Fogg领导的说服力研究实验室提出了一个行为模型,揭示了驱使人们行动的三要素:动力(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契机(trigger)

如今,几乎所有流行的手机App,包括微信、抖音、头条、facebook、instagram等等,都用这个模型来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

模型无罪,它告诉了我们底层的逻辑,具体怎么利用,取决于每个人。

它能让人沉迷手机,也能让人培养自己想要的任何习惯。

在研究了近 20 年,教授了 40000多人之后,Fogg总结出一套通过设计行为来养成习惯的科学方法。

今年一月,在众多好友的催促下,这位老兄终于出书了。

书名叫Tiny habits(微习惯),目前还没出中文版,但在亚马逊上已是饱受好评。

image

这本书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把习惯给真正讲透:

  1. 习惯的背后,究竟是哪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2. 怎么利用这些因素,来帮助自己养成好习惯,摒弃坏习惯?

这也是本实操性极强的手册,在附录部分,简单粗暴地附上了大量可直接套用的行为模板。

不过,在我们开始行动前,需要先转变一下思维。

首先应该破除的障碍,是关于习惯的四个认知误区。

意志力不强就改不了习惯?


这是需要澄清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尝试改变而失败时,你是不是容易埋怨自己?

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抵挡不住诱惑?

这也是我过去很多年的困惑,觉得就意志力而言,人天生有强弱之分。

但是,本书的开篇介绍里就说,这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在网上买件家具,跟着说明书一顿操作,发现少两个螺丝,装不起来,东西没法用。

你肯定不会怪自己,这锅得卖家背。

在改变习惯这件事情上,其实也是说明书的问题。

但很遗憾,这次的锅,找不到别人背。

「建立习惯-坚持-没法坚持-失败-自责-再来一遍」的恶性循环,由此而生。

有些人开始坚信,自己不是那种能够自律的人。

一旦被这个思想牢笼套上,再想突破,就更难了。

事实上,意志力薄弱的问题,人人都有。

明知薄弱,还当成自己的着力点,这才是症结。

某个时间点上高昂的情绪、信心、激情,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试图做出改变。

这种冲动,一方面,会给你挑战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也让你容易制定严苛的计划。

这是一种「出道即巅峰」的状态。

但是,冲动持续不了多久,遵守自我承诺所需的意志力水平,随着时间会慢慢走低。

只是每个人走低的速度不一样而已。

image

比如今天你被人嘲笑啤酒肚,受了刺激,回家怒做五十个卷腹。

第二天肌肉酸痛,事多心烦,于是只做十个。

或者干脆自我说服,说今天太累,就不做了,明天再继续。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新年计划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

顺便冒死问一句:快半年过去了,你的新年计划执行情况如何了?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句话的背后真意是:

想改变自己,意志力是靠不住的。

它不太稳定,易被各种因素左右,不能作为习惯的根基。

21天养成一个习惯?


不好意思,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最早这个概念出自一本名叫「心理控制术」的书,作者是麦克斯维尔·马尔茨,美国60年代的一名整形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

他发现,整形过的人,通常需要 21 天来适应他们的新面貌;

截肢病人出现的「幻肢」体验往往也需要 21 天才能消退;

搬新家后,大约经过21天,住户才会有「家」的感觉。

这些例子都只反应了人们习惯于某种变化的时间,而不是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

然而,这个概念在传递的过程中被曲解,最后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说法。

对于宣扬此道的网课培训老师们,我只能善意地理解为,他们是为了让大众更容易行动。

image

另一个说法,66 天,则靠谱的多。

它来自于伦敦大学学院健康心理学家费莉帕・勒理做的一个试验。

试验一共96名参与者,他们需要每天重复一项与健康相关的活动,持续84天,看看有多少人可以形成习惯。

这些活动都是参与者自愿选择的,比如做50个仰卧起坐、散步10分钟、饭前运动15分钟等等。

结果显示,全部参与者平均需要66天来养成习惯。

但是 Fogg 说,方法得当的话,有些习惯的养成周期,要比你预期的短得多。

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急功近利」。

这就得提到第三个误区。

奖励是不是培养习惯的好办法?


是。

又不是。

看具体怎么操作。

很多人会给自己设定一些里程碑式的奖励。

比如减肥,减 5 斤,奖励自己一样喜欢的东西;减 10 斤,奖励另外一样。

钱是花了,效果也许有,也许没有,因人而异。

Fogg 说,最好的奖励,要抓住两点:

一是即时;二是高频。

养狗养猫的朋友看到这里,应该能秒懂。

比如教狗坐下,就要密集训练,即时兑现奖励,而不是说隔天想起来了,才赏点甜头。

不然猫肯定不鸟你,狗也会一脸懵逼。

在这点上,人跟其他动物没太大区别。

即时、高频,能快速将动作和奖励绑定,使大脑乐于去「想起来」你的习惯。

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下面这三个时间点,小小地庆祝一下,夸奖自己:

image

Fogg 说,如果看完这本书,只能记住一个词的话,那就是「庆祝(Celebration)」。

我们的大脑,特别喜欢庆祝成功时的愉悦感。

围绕这点做文章,让它「急功近利」,就能事半功倍。

一次只能养成一个习惯?


很多讲习惯的文章都说,不要贪多,一次养成一个习惯。

其实不然。

比如下面是我在自我实验时,滴答清单上记录的习惯打卡。

image

这几项是同时开始的,有些偶有一两天断档,总的还算同步。

秘诀有两点。

第一点:起步时要足够简单,不费力就能完成。

以跑步为例。

你打算练到能跑马拉松,或者帮助完成减肥目标。

那一开始跑三公里是不是算简单了?

不算。

一公里?

也不算。

穿上跑鞋,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

这才叫简单。

这不是有病,相反,有坚实的心理研究支撑。

已经完成了任务,你内心轻松,反正鞋子都穿上了,索性出门跑两步。

真不想跑也没事,把鞋脱了,庆祝一下,任务完成,明天继续。

看似微小的一步,会引发改变自己的一大步。

开始锻炼,只做一个俯卧撑就行。

开始写作,写 50 个字就行。

开始做饭,把火点着就行。

image

第二点:以老带新

新习惯像无萍之根,忙起来时很容易忽略。

你需要给它找个抓手。

已经养成的老习惯,最适合做抓手。

记牢一个句型:「在我像往常一样做完xxx 之后,我要做 xxx 」。

新老绑定,可以从三种共同点来设计。

  1. 要么属于同一场合,比如提醒自己「在厨房做完饭后,我要把厨柜擦一擦。」

  2. 要么具备同一频率,一天之内做的次数相似的,可以放一起。

比如,我每天会时不时自省一下,有没有为了逃避重要的事情,而找件别的事儿干,这是老习惯。

勤喝水是我想养成的新习惯,两者频率相似,那就把喝水跟在自省后面。

  1. 要么达成同一意图,比如给家里的花浇完水之后,也给自己倒上一杯。

所以,只要动作够简单,有习惯老司机带,同时开始养成几个新习惯,一点问题没有。

最后的话


到这里,习惯的四个误区就说完了,我给你总结一下:

习惯不靠意志力,二十一天难养成,事毕切记夸自己,多点开花行得通。

好像不押韵?

算了算了,这不是目的,能看懂就行。

习惯本身也不是目的,它是动态的,会生长。

各种习惯填充每天的时间,你就成了一个自律的人。

但是请注意,自律本身也不是目的。

那个我们都熟悉的终极之问: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才是目的,才是所有习惯的方向。

怎么找这个方向?

Fogg 有他的独门妙招,咱们下回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