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耿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内涵如此丰富
相信你也偷偷百度了一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思了。那是耿爽反怼美国阴谋论的一句引用,特别是视频最后耐人寻味的笑容,有人说这是看到耿爽的第二次笑。
这句引文是有语境的。全文是: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可以从三个方面“诠释”——
1 客气的、善意的。
因为引文前面说的是“爱人”“治人”“礼人”,是主观上要对别人好,但是方式方法讨人嫌而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就像母亲唠叨子女好好学习,却逼得人跳楼。
如果你付出而得不来你想要的结果,你就要好好反思自己了,而不是还继续指责别人。
这里,我们还是肯定了对方出发点的善良。
2 爱理不理
重点词落在“自求多福”上。
前期中国已经为世界各国争取近两个月的时间抗击新冠,尤其是美国还幸灾乐祸,说什么许多生产就会转到美国去了。现在疫情就在美国漫延,还费劲甩锅给中国。中国受灾时,自称有大国担当的美国说好的1亿救援物资到此时尚未兑现,却还BB中国,让人心寒到如果你也受灾,只能对你爱理不理,祝福你“自求多福”了。
3 天下归谁?
人在做天在看,谁在阴谋谁在甩锅,谁真的有大国担当,谁身最正,这些事情一对照清楚,那天下会归谁呢?
这么丰富多彩潜台词,你要的我都有,就看你喜欢哪一款了。
现在有一种声音在问:现在中国该不该像当年救美国次贷危机一样,“救美国就等于救中国”?对比于,美国在中国有难的时候的投井下石,趁你病拿你的命的做法,许多人的心态已经转变为只喊加油,祝它自求多福了。为什么会这样的逆转呢?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西方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要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这些哲学用语很烦,我们通俗点说。
“存在”,就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比如与人为善。
“本质”,则是说这一个人本来就是善良的。
那么,“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这个人是因为他的行为是与人为善,所以我们说他的本质是善良的。而不是反过来说,这个人因为本来是善良的,所以他才表现出与人为善。这后者变成了“本质先于存在”。
既然存在先于本质,下次我们见到别人有善意的行为,就夸他是善良的(至少此时),不必去追究他的动机而吝啬一句赞美,或者说一句“他是公仆是职责所在”,一副应得的样子。至于下一次他表现出恶意,我们再说他是不善的吧(至少此时)。
这么看来,本质,比如这个善良,其实是可以改变的。这就像是空中的一片云,它飘到哪里,受着周围压力、温度、阳光……(其实后面种种也是转化为压力)的影响,它就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你不能因为它形状不同,就不叫它云了。
你看,这里的外界压力,就塑造了云的呈现不一样,你不能说云善变,你要说的是外界压力促使了云不得不变去应对。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我们跟一个人交往的不同阶段,他呈现出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昨天还叫人家小甜甜,今天就叫牛夫人”,刚开始是一个样子,后来是一个样子,确定关系一个样子,同居以后是一个样子,结婚又是一个样子……
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也可以用来这样解释:一个男子难道是善变的吗?可能只是这个女孩的主观感受而已,你距离远她点,她抱怨你不懂殷勤,你距离近她点,她会想你也是一个想打她鬼主意的俗人。
你看,距离就可以轻易改变观念,说“本质”是什么什么的,就太不靠谱了。所以,我们也只能时时更新对一个人“本质”的认识了。不能死抱着对一个人的刻板印象,比如一开始就判定他为“坏”,还用它去解释他的一切行为,当然要解释是一定能解释得通的,但那是一种偏见所致,就像中国那个“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我们在跟人沟通、相处的时候,要具有这样一种思维:存在先于本质——其实就是观其行,而不是要去先判断定义他的本质是好是坏,然后据此反应。
一段关系的好坏,绝不是一方的问题。 当你指责对方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他的这个“怎么样”你是负有直接责任的。他的这个“怎么样”,只是他对你平时行为的一个反应呈现。一个婚姻关系里的问题配偶,问题不是出在我们认为是问题的那个对象上,而一定是出于一种彼此共同形成的态势当中。
如果说中美曾有一段蜜月期的话,那么现在逼得耿爽都不爽(怼后才很爽),说出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仅是告诉美国人应该反思自己,还告诉中国人也应该反思过去对美国的宽容。中国人反思的结果,可能真的是对你爱莫能助,和祝你自求多福了。救?不说农夫和蛇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