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如何破除身份的限制--表达异见
如何破除社会身份的限制?让个人或集体发挥更大的力量。
第一个方法是扩大道德圈(前面已讲);
第二个方法是表达异见,异是“怪异”的异,说白了就是要敢于表达不同的想法。
一个群体因为共同身份凝聚起来后,同样也需要有敢于表达异见的人,去不断完善这个群体。
最深层次的群体忠诚往往包含异见,但是,表达异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过去的时候,往往对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人是感到钦佩的,但是当人们回到现实的时候,更可能的结果是认为表达不同声音的人是异类,是麻烦的制造者。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异见者呢?
异见者的好处与其说是来自他们提出的建议或想法,不如说是他们改变了其他人的思维方式,给他人提供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当人们习惯性地顺从群体的观点时,思维就会变得懒惰和狭隘。
但是,当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这个说法的对不对,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或者不足的点,在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就会得到拓展。
比如,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他们在28个学习小组中安插了异见者,学期结束后,对这学期他们解决问题的表现进行打分。
结果发现,有异见者加入的小组比没有异见者加入的小组表现得更好,外部专家对他们作品的评价是“更具创造性”,小组内的学生们也表示,他们的思维比之前更加发散了。
再比如,在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中,陪审团需要决定一名被指控谋杀父亲的18岁男孩是否有罪。
在首轮不记名投票中,12名陪审员中有11名投了男孩罪名成立,只有一名陪审员认为被告可能是无罪的。
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顺着这名陪审员的观察和提出的质疑,其他陪审员慢慢改变了想法,最后陪审员一致同意宣布这名男孩无罪。
这是异见者在群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不过有时候表达异见也不一定会产生积极效果,有研究也发现,表达异见有时候会恶化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什么情况下提出异见才是有效的呢?
在有明确共同身份的背景下,异见是有效的。
就像在公交车上的一群人,他们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如果有人说了什么其他人大概率是不会在意的,但如果公交车中途出现了故障,这时候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经历了同样的突发事件,这让他们有了共同的身份,当有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时,就会有人愿意听,问题解决的速度也会加快。
知道了什么时候提出异见有效,还有个问题就是什么情况下人们才愿意提出异见呢?
首先,肯定是对群体中某种表现已经有了不同看法的时候。
其次,就是要对这个群体有较强的认同感,只有当一个人非常关心一个群体,希望它被人看到,获得成功,那么人们才会主动挑战自己所属的群体,试图让它变得更好。
最后就是,异见的潜在益处是否超过了潜在成本?
说白了就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相当大的机会改变你所在的群体,就算遭受攻击,你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表达异见就是相对值得的。
如何让一个群体变得有凝聚力,为群体中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地表达,不必担心后果,这和领导者如何带领团队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