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的“慢质感"------与衣柜永远缺少的那件衣服
《Dressmaker》,影片改编自作家罗萨莱·哈姆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讲述了高级时装裁缝Tilly回乡准备洗白自己十岁时罪名的故事,影片里服饰虽都是50年代风格,但是现在看来,也是华丽的、从里子透着时尚气息的!
影片讲述主人公Tilly回到自己的故乡小镇,镇上的人对她充满了厌恶,甚至她那疯癫的母亲,也摆出厌恶她的样子,Tilly穿着时尚,与小镇的女性们相比显的格格不入,小镇上的女人们虽然嘴上骂着Tilly的穿着暴露之类,但是在Tilly成功把村姑样的杂货店主女儿改造成名媛后,手工缝制的时装在小镇上迅速兴起热潮,于是小镇上人人都来找Tilly做衣服,于是小镇的女人们从粗俗的村姑全都变成了时装走秀模特一般......
高级时装品牌化概念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步成型,但是到五十年代末才成为大的潮流趋势。50年代是时装发展史的黄金时代,那时,各种造型层出不穷,而那个年代的标志与风格,也从未随年代流逝而离开时装界,那个时代的时装风格,不只是优雅那么简单,而且强调服装线条、强调体现女性腰身、强调质感,奥黛丽赫本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那时的装束在现在看来,也是华丽的、时髦的、优雅的!
身边曾有人半开玩笑似的说“不想穿了的衣服不要丢弃,因为过几年还会流行回来的”,时尚是轮回的艺术,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这点,我们便更注重的是服装的质感,詹妮弗:“法国女人的衣柜只有十件衣服”,我们被快餐式的时装把衣柜塞的满满当当,还是总觉得少了一家衣服,每到换季就为买衣服而发愁,而衣橱里的满满当当的衣服,则就成了鸡肋,身边有一个人开玩笑说过“曾经有一年,铅笔裤盛行,于是感觉一夕之间,大街上所有的女人都穿着紧身的铅笔裤,她们才不在乎自己的身材及腿型是否适合,只是跟风、只是觉得流行,觉得就一定要跟紧流行的脚步,不然别人会觉得自己low......”
ELLE全球国际总监说“我认为法国女人喜欢时尚,但不会接受潮流来支配自己的打扮,法国女人的特色在于用随性的方式在生活中做自由的结合,而且不会给自己制造太大压力”。
女人二十岁活青春、三十岁活韵味、四十岁活智慧、五十岁活坦然、六十岁活轻松、七八十就成了无价宝,女人应该年纪越大越美丽!
我们要的“慢质感"------与衣柜永远缺少的那件衣服说再见只有“慢质感”是经久不衰的“时髦”,而“快时尚”则是稍纵即逝并可能使你成为笑柄的“洋气”,与经典的质感说"嗨",与女人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的魔咒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