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百农》,难民们何以为家?
《伽百农》,中国上映时译名《何以为家》,个人感觉“何以为家”四个字更能形象直白的突出整部电影的核心观。“伽百农”,圣经中的地名,相传是耶稣布道的起始之地!为何这部电影要用这个作为电影名呢?讽刺宗教冲突?讽刺政治倾轧?还是影射当今的叙利亚冲突?我只有两个字想说:“呵呵!”。
相关话题不做讨论。。。。。。。。。
回到电影本身,总的来说,刨除政治等诸多因素,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不错的探讨人性、贫穷、法律、阶级的伦理片!
图片来源:时光网 图片来源:时光网影片伊始,便是一连串极具讽刺的镜头:一群不大的小孩举着木枪,狂热又迷茫的喧嚷着。这些个镜头让我瞬间联想到了《上帝之城》(很不错的电影,强力推荐)!同样是一群孩子,同样是无谓的暴力,反映的也同样是对生活和社会的反抗!
故事的主角赞恩,一个也许是11岁或者12岁的孩子(请注意我的用词,“也许”),生在一个多口之家。本正该是在学校学习和玩耍的年纪,却不得不去到肮脏的社会上打工来补贴家用。
图片来源:时光网妹妹初潮刚来,本该是青春懵懂的少年,却熟练,“懂事”地帮妹妹清洗内裤,并用自己的衣物给妹妹当卫生巾,告诫妹妹千万不要让别人知晓。(看到这里,秒懂,因为联想到某些国家的女性初潮的来到,对她们来说就是可以当母亲了!这种行为让我震撼和颤栗,因为他们的无知!)
果不其然,一觉醒来,妹妹就“浓妆艳抹”的被亲生父母拉去说媒,“卖”给了房东。赞恩反抗无效,只能远离这个家,开始了流浪。
来到黎巴嫩的一个城市,见到了从没见过的游乐场。一个简陋的游乐场却和贫民窟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片来源:时光网期间,赞恩做了一个很直白很讽刺的举动,扒开了女性雕像的衣服,漏出了雕像的乳房。我认为赞恩是想看看,一副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包裹的是不是一颗黑色的心。
图片来源:时光网直到遇到一个好心收留赞恩的女人哈瑞,她是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偷渡者,每天苟活在贫民窟里,挣的钱只为从黑心蛇头那里获得一张假证。蛇头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你的孩子生下来后就像不存在一般,见不得光”。
哈瑞被警察抓,赞恩带着小约拿斯流浪街头,苟活于世。
图片来源:时光网期间遇到一个流浪小女孩,她说:“我攒够了钱,马上就要去瑞典了”,赞恩听后也做起了移民梦。对她们来说,瑞典在哪里不重要,欧洲在哪里不重要,只要不是“这里”,那便是“天堂”!
赞恩最后坚持不住,把小约拿斯卖给了蛇头,拿着钱回了家。不幸了解了妹妹惨死,便操刀给了“妹夫”一刀子,然后进了监狱。
在狱中,赞恩拿起了电话,状告了亲生父母,为何把他生下来。(期间有个画面,让我心里不是滋味:监狱的年轻人看到赞恩上电视后一阵欢呼雀跃,他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认为赞恩成名人了。也许,对他们来说,电视里的种种画面,就代表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该部电影中的许多镜头画面,都用了抖动镜头的拍摄手法,极大的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全片剪辑的逻辑性很强,导演功力深厚!
我比较喜欢的全片的两个发光点:
一个是赞恩状告父母为何生下自己!是啊,为何要把这样一个纯洁的男孩带来到这个肮脏可憎的世界上?赞恩在法庭上倔强的怒吼极大的震撼了我!
另一个是狱中的一段画面:一群基督徒来到监狱中传播福音,而大多数人居然很自然的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和哈瑞的悲伤害怕迷茫、赞恩的默然倔强孤独形成鲜明讽刺的对比!看到这里,心里颇不是滋味啊。舞者的明天是什么?
活着!!!而且是苟活着!!!可悲,可叹,可怜,更可恨!
悲他们生活凄惨!叹他们自娱自乐!怜他们苟活于世!恨他们麻木不仁!
赞恩的不幸该怪父母吗?我认为不全怪,父母也是难民,也是苟活者,生活所迫才贱卖亲生女儿,怪他们,就怪在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却没能力养活和教育!
那父母的不幸该怨谁?哈瑞的不幸该怨谁?那么多人的不幸又该怨谁?
社会吗?上层建筑吗?国家吗?又或者白皮肤吗?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黎巴嫩的美女导演娜迪·拉巴基,她仅以此片,献给她的祖国,试图唤醒世界来关注难民问题。)
娜迪·拉巴基!!!!!四星推荐!!!!!
PS:
说实话,整部影片我都很喜欢,但结尾的点题让我极其反感,我不喜欢电影摄入政治因素或者劳什子的什么主义!(仅代表本人个人观点)
还有一点不吐不快:
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请不要忘记,现在的和平,是我们的先辈们用汗和血给换来的!
请不要忘记,这个世界并不和平!
男儿当自强!中国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