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命的智慧 《道德经》 心解读书让生活美好

从心看《道德经》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2018-12-24  本文已影响6人  天圆心灵郭智刚

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吕祖解:  

此章大旨在何处。在清欲澄心。何为太上。澄静后。返之于纯。合元始之初。谓之太上。何为下知有之。诸气不生。神凝之后。众皆归宗。谓之下知。凝结于内。谓之有之。下。乃诸宗也。既知有之。其性镕也。既镕。亲之誉之。何也。要刻刻防之。亲也。唯恐有失。关闭来守。誉也。要我含太和以养之。存极静以铸之。铸剑之要。全在忘中得。静中采。采中忘。是亲也。誉也。既亲之誉之。何故又畏之。何也。我不惊恪。恐入于顽空。其空一顽。鼎翻火散。其害不少。是以畏存之。既存畏又侮之。何也。稍有不纯。其药爆现。侮我之灵。神即分散。是侮也。敬谨固守。养其真静。纯粹精一。抱元合虚。不令其侮。此真趣味。信犹不足。焉有不信。而有动者乎。既静而信之。又贵言之。何也。我以笃信真静。犹若无言而守也。是无言也。犹之乎贵言一般。何为功成事遂。骊龙得珠。岂不谓功乎。彩凤骊珠。岂不谓事遂。如是诸脉归宗。情性为一。俱合太和。以无为而使之然也。皆谓之曰。我得之自然而已哉。

《道德经》每周一悟天圆心灵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心灵学(中国)研究员郭智刚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者,大也。上者,独超万有。《道德经》无限地提升人的生命层次,从有限的、对立的、生灭的、幻存的层面,直接了当地提升到广阔无垠,光明永恒的大道层面,使人的生命得以尊贵。道,无所不在,包罗万象。有限的、对立的、生灭的、幻存的所有生命层面,是道的衍生、演化,从来没有离开道,所以才说“太上。下知有之。”有之,就能合之,合于道,同于道,归根复命,理所当然,理应如此。有而不合,良知良能仍在,亲之、誉之是本能,离道未远。渐行渐远,能知敬畏,即是一线光明。若迷惑于气、物,使明德生命暗昧不明,起心动念处处时时轮转于形形色色,心无所归,是自侮自辱。

“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信,不单单理解为信仰,人的信仰源于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天赋明命,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此信是人的真生命,一切人生而平等,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不泯的人有真信仰,信仰的本质是恢复天赋良知良能,不是形式层面的信不信的信仰。天赋良知良能、明德被气质、物质障蔽、蒙蔽了,叫信不足,信不足,才有信与不信。此信,不存在信不信,不在外,不在语言文字,善自体认护持,不在语言文字间,故“犹兮其贵言。”。此信,永在,信不亏,纯善、至善,终日乾乾,合于道,通于天,永恒于自然,光明广大,佛谓之涅槃,道谓之金仙,儒谓之圣贤。和乐至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人能同新,天下同亲。此前人所谓天下第一等事,天下第一等人。

天赋明德自我生命本来如此,不是非分妄想外求远涉幻得幻失之法。是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同感天恩圣德

参考经典:

《吕祖解<道德经>》

张玉林先生著《漫谈<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