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去看展吧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早上的朋友圈,七大博物馆正在抖音,疯传《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博物馆的宣传和推广早已跑到热点前端,估计又会掀起一波热潮。去年,《国家宝藏》节目热播,看展,去博物馆持续升温。
有朋友把近两年的出行计划改成跟着“博物馆”走一圈,已经身体力行的去了湖南、湖北博物馆。这些年,我也去了一些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看各种展览。收获是多方面的,体验比较重要,也有对个人感知和审美影响。
文艺复兴展入口处说不上技术,浅谈一些印象,也许可以链接到你的看展中。
一、 看展之前,做一点功课。
1. 大多展览馆都有网上宣传的一般性资料,比如常设展、整体精华、临展或者近期活动,新手做背景知识了解;部分展览利用AI做线上展览平台,可以看展览的结构线,或时间、或人物、或类别,找出想重点看的部分。不做功课的后果,通常是一脸懵。
2.做计划。除了博物馆的部分,我们想看的展大多都在北京、上海。每次出发前,推荐看VART、iMuseum、耳朵里的博物馆等APP或公众号。除了专门去看展,还可以利用出差机会去打卡,有计划也许就多一次机会。至于时间,平日最佳,周末次之,避开节假日。展馆应是个寂静所在,静静的看便好。
非公益性展览,有一些套路要熟悉。是否需要预约,提前多长时间?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价格差有多大?网上预约购票是不是更便捷?
3. 除了时间,还要做看点计划。一般情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展览的“原稿和原件”,代表作等,一定要看。
去年10月,奇迹:贝里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杰齐聚魔都。400多件文艺复兴真迹,3个小时。显然,估计不足,会错失许多。
美第奇家族徽章挂毯想看“蒙娜丽莎的微笑”,难免成群结队。安排得当,倒也不至于像卢浮宫的盛况。看前边人群的后脑勺的事儿,是盲目的朝圣。
贝里尼家族,不知啊。做功课发现是更加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亲戚,豁然开朗。所谓镇展之宝,是美第奇家族徽章挂毯。看展时,挂毯不少,差别不外乎花型和质地。那么,看了徽章挂毯,圆满。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真迹,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不容错过吧,一定要找到《磨刀者》。
二、看展时
1. 领取宣传折页。不管是概况介绍,建议路线,相关活动推介,都会帮助你更进一步了解展品。
2. 尽量请讲解员,至少租借语音导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讲解员,很有必要。第一次去博物馆,导览会有作用。
3. 计划路线还是随性走?有多条路线时,选择与取舍,往返与重复,都是有套路的。比如,故宫博物院,有人可能去过几次。但是,武英殿书画馆会有很棒的临展,西华门进,东华门出,避开长安街上的多重安检和人流。不走寻常路的体验,心情愉悦。
这一次,是要走马观花都看遍所有,还是要重点看几个展品?这是个常设展,我还有机会再来看一次吗?这是个临展,我有多少时间看,怎么分配?也有人无所谓,随便走一走就好,也许有惊喜。
4. 使用智能产品。技术发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导览也智能。带有二维码的展品,一般都是代表作品和特别的作品。AR、VR技术应用,可能所有带A标识的都有AR技术的展现,能看到一段小故事加技术的展现。
5. 要拍照吗?当然要。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照片回来束之高阁。也许你是一个喜欢看展的家伙,也许有那么几张有用的,当下的时刻,后来回忆。至于有一天想起,翻到图片,正好下一张是文字或二维码,温习一下。如果是去了大英博物馆或者卢浮宫,不仅是打卡,可能下一次遥遥无期。
拉斐尔自画像三、后来
后来,无论对照生活,还是古人,有链接了,就会感觉艺不远人。
生活的后来。一直喜欢莫兰迪色,不知不觉中,对衣物颜色的选择,无限接近。后来,有一天,有机会看到莫兰迪的原稿作品,感觉与艺术如此接近。
如果没有看《甄嬛传》,不知道果郡王,爱新觉罗·允礼,这个名字也就是看一眼。谁知道呢,大概就是王爷,王爷多了。后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看到碑石上神采飞扬的书法,会想,原来嬛嬛喜欢果郡王是有道理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看展还不是平常事,还有距离。
参观一次博物馆,不能期望记住多少内容,增长多少知识,也许,只是了解一下感兴趣的东西,看一下国宝原来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背后有什么故事?
去一次美术馆,审美能力并不能提高,也许,只是满足一下好奇心,或者就是嘚瑟一下,发个朋友圈。还好,也不错。
愿你有所得。
—THE END—
有料 ▏有色 ▏有意
热爱视觉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