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野”的音乐教育研究

2017-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甜甜的左眼

在中国音乐学院平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田野”,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者或者说音乐人类学学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民族志的写作,人类学家往往需要去土著村落中生活不少于一年的时间,掌握当地的语言,通过直接参与生活获取比询问和观察更最鲜活的研究素材。这就是做“田野”。

有“田野”的音乐教育研究

我的专业是音乐教育,其实音乐教育也可以有田野,检讨一下自己,其实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自己热爱的音乐教育领域做“田野”啦。


想起我所做的最早的音乐教育田野其实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田野,因为,那仅仅是一次当时觉得不太愉快的教育调查,当然,其实,教育调查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田野。

回忆起当年的那次“田野”工作,虽说那时觉得不太愉快,现在想来却很欢乐啦。这次田野是大学时闺蜜和我一起去的,田野工作中所谓的最大的困难是她和我一起克服的。

大学的毕业论文中我设计了一个调查,调查的对象定位在大四的学生,由于考虑到调查对象的性别平衡,在完成了女生部分的调查以后,我需要去到各个院系的大四男生宿舍进行调查,说实话,那时的我有点不敢。闺蜜说“我陪你去”。

去之前,我俩想象的即将大学毕业的大四男生宿舍的诸种可能,当时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只有“脏乱差”,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不仅看到了脏乱差,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别的。(此处省去一万个字)

痴傻如我仍然坚持要把调查做完,闺蜜上了贼船也只能一路陪着,到最后,她拉着我的手逃出了男生宿舍。出来以后,我俩对视,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快要出来了。现在想起来,这泪水里头包含的内容其实应该很多吧!如今,闺蜜在遥远的异乡,十余年未见了,不知还能否忆起当年的情景。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所考虑在音乐教育研究中关注田野,其实可以有两个主要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是看自己,关注自我的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对自身的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与学生的双边关系。关注,不是简单记录下一个教学过程,而是以“田野工作”的基本范式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思考;第二个方向是看别人,关注特定的区域或者社群团体的音乐教育行为,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此进行描绘和反思。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应该还是挺难的。希望这可以成为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