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读书笔记传统文化爱好者

读经典笔记4|跟着《宣示表》学说话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81人  七徽
(魏)钟繇《宣示表》

前段时间因为一件小事被人误解,我郁闷了好几天,内疚了好几天,同时也反思了好几天。

之前认为自己不是个情商太低的人,知道如何与各种性格的人说话和交流,也懂得起码的礼数,可是不知怎地就惹恼了人家。在此不方便如实叙述所发生的事件,因为事情太小,实在不值赘述。

或许你会问,对你来说是小事,可对别人来说不见得是小事。其实不然,确实是一件小事,值得记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一向相信所发生的必然与我有关,要不怎么会是“我”;二是因为临写的《宣示表》,细读其内容,又前前后后反思了事情的经过,查证原因,以免以后犯同样的误会和错误。

曾经怀疑古人的教诲“交浅切忌言深”,在与人交往时没把握好说话的深浅,引起一段误会,至今想起还深感遗憾。

后来在《论语.里仁第四》读到最后一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也。”感觉意味深长,与人交往真的是门大学问

其实,即使懂得了上面这些道理,也未必做得到。直到遭遇了事情,有了切身体验,才叹服前人的智慧在先。曾经发生的一切是自己不慎言,还自诩为古道热肠。

而让自己豁然开朗内心敞亮的还是楷书的鼻祖之作《宣示表》。《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

这是一篇劝魏文帝曹丕接受孙权归附请求的奏文,共计299个字。钟繇语气谦恭谨慎,字里行间有一种忧国劝君、患得患失的情怀。

原文第一段写到:“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钟繇官至太傅,在给曹丕的这份奏章里首先表明他看到了公文通告,是圣上要臣子献计策的,不是自己没事找事。

其次说古时贤君治国也采纳粗野之人的建议,这样的措辞有意无意地说曹丕是贤君,抬高了对方之地位。说自己是粗野鄙俗之人,受到先帝恩宠也一直未曾忘记。

第二段这样写:“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试着揣测一下老臣钟繇的心思,他这样表述:

“圣上似乎对孙权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再次谨慎地提到“天子之威”,表明自己是臣子的身份,绝没有半分僭越之心。

“老臣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的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失信的是他。……”身为臣子,条分缕析出来各种境况,但绝不明确表露自己的主张,决定权在圣上手里的。

第三段写道:“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这一段不难看出钟繇谦恭谨慎,有礼有节的态度。

他说:“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如果圣上觉得我所说的有道理,也不用回复。总之决定权在陛下。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将这份表述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

钟繇还申述了和先帝的两件事,给当今圣上曹丕做参考,请他斟酌详情。伴君如伴虎,即使是献计策的奏章,也不能含糊,措辞稍有不当,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这段只有299字的《宣示表》,是一段滴水不漏地陈情计策和表述心意的文字,字里行间还读得出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不能不佩服钟繇的智慧。

大致懂了《宣示表》内容,再开始临写这篇小楷的法帖,便可以读出以前没有懂的深意。现代人有机会临帖的话,不光是欣赏小楷的美,还可以学会如何给别人建议,懂得自己的位置,看清周围的形势,摆正对方的身份,话说得有情有理,有进有退,这真的是一辈子的功课。

回想之前发生的事,自以为是的古道热肠,在别人看来可能是高高在上的施舍。如果真的想给予对方帮助,也要好好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又或许别人正处于情绪的低谷期,需要的是自己舔舐伤口,进行自我疗愈,暂时拒绝任何人的亲近。有时候,无知使我们话太多,适时沉默,做个安静的旁观者或许是最好的。

对方知我在简书写文,恐她看了此文又做无谓地几番思量。不过事情已经发生,我也做了反思,不再有那么深的遗憾了。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话一出口,难在收回,时时告诫自己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当然还有说话时的动机与初心,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忘却机心,保有初心就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