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家的老年人相亲想到的……
宜家家居,在国外是低档货的代名词,进入中国以后,走小资路线,在上海非常火爆,分店一家接着一家开。与一般家具店不同的是,宜家很重视客户体验,不仅在购物大厅里展示其所有商品并鼓励顾客去体验,还辟出宽敞的空间作为餐厅,供应瑞典的菜肴、小吃、免费续杯的咖啡饮料。没想到餐厅的生意从刚推出就极其火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比它的家居用品卖得更好。
餐厅在天天一位难求的局面中,还迎来了始料未及的事件,那就是很多退休老人利用宜家餐厅作为固定的相亲场所,每周二的下午在那里齐聚一堂。这些老人很少有买宜家五元一杯的无限续杯的咖啡,更多地是自带水杯来享用自助饮料。这些不消费的人占据了餐厅的大部分座位,往往害得其他真正的消费者在高峰就餐时间找不到座位。他们在座位上高谈阔论,旁若无人,打扮奇特。偶尔会有几个想吸引别人眼球的,还会站起来表演一番。不过我的一位闺蜜在打量过他们后,曾这样评价:“怎么都是歪瓜裂枣的。”
宜家请这些人不要占用餐厅,不过没用。就算和这种相亲活动的主办人交涉,结果只是引发剧烈的争吵。有一段时间媒体也大量报道了这一事件。好玩的是,几年下来,这类相亲活动在宜家照办不误,时间还从每周二下午变成了天天。宜家对于这些老人真正无可奈何,只能与他们和平共处。
这些去参加宜家相亲活动的老人基本上都是退休的50后和60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上山下乡、和下岗再就业。命运似乎和他们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在他们需要发育长身体的时候,遇上饥荒。在求学时代,盛行的是打砸抢和知识无用论。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代贡献给了落后贫瘠的农村,等改革开放,好不容易顶替父母的工作回到城里,又发现曾经是铁饭碗的工作单位开始裁员、改变经济体制。他们还没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多少贡献就已经下岗回家。
也许因为他们的经历比较曲折,没解决婚姻大事或者经历婚姻变故的人比较多,因此婚恋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同城活动,主办人可以通过网络把各种人群召集到一个个活动中。与有着消费习惯的年轻人不同,这些退休老人往往退休金不高,不愿意为参加活动付出几十元的活动费,那对于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中的有些人也许家里的居住条件也不好,或者不喜欢打麻将打牌。他们更加需要用其他方式去打发每天用不完的沉闷时间。
只要有旺盛的需求,就一定要找到满足的方式。好像拦住河水不让它流动,只会让河水积蓄更大的力量最终冲垮堤坝。每个街道甚至小区虽然有活动中心,有免费的场地可以给当地的居民看看书报、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但是能享受的也仅限于当地的居民。而且这些地方往往更宁愿场地空关,也不会外借。此外,尽管这几年免费的公共绿地越来越多,不过基本都被每天要锻炼身体的附近居民占据。天气条件也不适合,毕竟刮风下雨就可以使活动泡汤。在这种情况下,宜家就简直是必然地成为一个理想的活动场所。
而且宜家毕竟是企业,不是政府部门,除了好言劝说,基本上也没有别的手段去驱赶这些老人。它当然也可以设置消费门槛,甚至取消饮料免费续杯,但是这样做,其实也伤害了来店里的其他消费者,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对它的生意造成影响。于是宜家还是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这样也有好处,在实体店消费疲软,大商场客源稀少的今天,宜家每天都是人流攒动,热闹非凡。
不用去评价这些老人的素质什么的。古人早就说过:仓廪实而后知礼节。在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如果收入不高,只能靠自己去想办法满足自己正当的需求。而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此外,人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戴斯蒙德·莫里斯在他的杰作《裸猿》三部曲中早就再次验证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其社会结构和猿猴没多大区别。人需要在团体中生活,孤独的边缘人是彻底的失败者。在害怕人的这种社会性的地方,就会有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操作阻挠各种结成团体的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违反人性的悲哀。
下次去宜家的时候,我期待还能看到这些相亲的老人乐此不疲地在活动。这样反过来使我对宜家更有好感。尽管说实话宜家的东西不咋地,但是去看看这些欢乐的老人们,还是挺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