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次第花开》之六度
希阿荣博堪布写的《次第花开》这本书中关于“六度”的开示与稻盛和夫老先生所提出的“六项精进”是一致的,这六点做好了,哪怕是做到一两条,人生也会很丰盈。
六度—渡到彼岸,比喻我们借助六种方法,超越二元对立的狭隘思想,达到豁然开朗的自由境地。六度—乃佛家所讲的修菩提之心法。
“从此岸到彼岸”:此岸说是现实生活,到达彼岸又是指什么呢?彼岸不是空间上的远方,不是空间的概念,彼岸举个例子,比如说是海水,海水本身不生不灭,海面上的浪花起起伏伏,起起伏伏的浪花是此岸,不生不灭的海水本身叫彼岸。我们理解了佛教本身这层妙意,你就脱离了生灭,如果我们不理解,就是着境,就是说我们生活有各种处境,各种遭遇,每一种遭遇,顺境也罢,逆境也罢,你都染着了,那就叫生灭起来了,时而开心,时而不开心,时而欢乐,时而苦恼,都叫生生灭灭而已,如水有波浪,皆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此岸和彼岸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们的种种念头也因为我们本有的种种佛性而起来的,人无佛性,怎么会起念呢?起念,然后跟着念走,那叫烦恼,念头起来然后下去了,不跟着他走,这就叫做智慧,佛理中的12条机缘,第一条讲的就是法海,前面发生的事情都过去了,不再抓住他不放就叫回到本心了,就到回到了彼岸,但是只要是海水,风一吹就有浪花,后念不灭,不能起念的,不生不灭即佛性,所以他把二元对立一一消解掉,此岸与彼岸也不是二元对立的。
------王德峰教授所开示的此岸与彼岸,需要不断的品学,好好的理解与应用。
1> 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者不看重的东西送出去,不论东西本身贵重与否,都不算清净的布施。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著,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件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而牵肠挂肚。布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给予。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念,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积善行,思利他。
2> 持戒。戒律是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要每天反省。
3> 忍辱。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判、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下都能适应,任何情况下都会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内心始终是开放的,可以无忧无惧的包容一切。修忍辱的行者就像大地,因为有承载万物的能力。--活着就要感谢。
通过布施,我们学习放下贪著;执著减轻,行为便不那么容易造成伤害,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恚心,这是忍辱。生活中由此而来的变化令人欣欣鼓舞,于是我们的六度之行进入一个新阶段:欢喜、持续修行的阶段。
4> 精进。精进不是因为必须勤奋去做事。我们对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的变化充满了兴趣,因而想知道更多。如果这种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便一辈子欢欢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为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也似乎没有终点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5> 禅定。禅定是指舍弃散乱。一般未经过禅修训练的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心念,总会不由自主地攀援外境,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动都可以是禅定。--要谦虚不要骄傲。
6> 智慧。又称般若。智慧超越文字,从感受上说,它比较接近于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单向的,人生根本就是一条单行道。任何事情发生了就无法重来,我们也无路可退,而这六度,即为指引我们人生向上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