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的几个关键抉择
秋收起义的几个关键抉择
张 炯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革命军事生涯的开始,是他从一介书生到军事家的转变开始,秋收起义虽然受挫,但却是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秋收起义的几个关键抉择,感受伟人在关键时刻的关键抉择。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过去我们批评孙中山搞革命,只重视军事工作,忽视农民运动,而我们恰恰是不重视军事工作,事实证明,手里没有枪杆子,就会任人宰割,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他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经典论断,并身体力行,上山和绿林好汉交朋友。“上山”,并非毛泽东在遭遇失败后的权宜之计。《毛泽东年谱》(上卷)记载,1927年7月4日,毛泽东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34次会议,在讨论湖南问题时,他在发言中就主张“上山”,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打出共产党的旗帜。在湖南省委讨论秋收起义打什么旗帜的问题时,毛泽东毅然决然地指出:国民党已经烂了、臭了,再打国民党的旗帜,有谁愿意和我们一起走,我们必须打出共产党自己的旗帜。
秋收起义第一次举起了镰刀斧头的旗帜,将起义军称作工农革命军。这是我们党在国共分裂后,第一次举起自己的红旗,武装反抗国民党。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凝聚力量。毛泽东在《西江月 秋收暴动》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当时,我们党的领导层热情高涨,信心百倍,大有振臂一呼,百万工农齐响应,“饮马湘江、会师长沙”的气势。但现实是残酷的,秋收起义仅三天,参加起义三个团5000余人的队伍只剩下1500人,一团团长钟文璋失踪,二团团长王新亚逃离部队,团以上领导只有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苏先俊。暴动受挫,军心涣散,革命一时处于低潮,怎么办?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军事家都是先保存自己,然后才去想办法消灭敌人。
文家市转兵。三路人马齐聚文家市,关键时刻毛泽东毅然摒弃了“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苏联经验,放弃了按中共临时中央意图攻打长沙的错误路线,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到湘赣边界敌人统治比较薄弱地区去图生存、谋发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之路。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丛书如是评价:“这是一个大胆的决策,因为继续进攻长沙,是中共临时中央原来的决定,不这样做无疑会被扣上‘逃跑’的罪名。这更是一个创新的决策……无情的事实证明,‘十月革命’模式在中国走不通。中国革命要成功,只有独辟蹊径。而从进攻城市到转向农村进军,可以说是毛泽东最先觉悟到的,并果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三湾改编。从湖南浏阳文家市,走到江西永新三湾村,这一路危机四伏,部队士气低迷,思想混乱,逃跑已经公开化,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面对师长余洒度、团长苏先俊要枪毙逃兵时,毛泽东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他当众宣布:参加革命,完全自愿,愿留者留,不愿留者,发给路费。当然,枪支不能带走。抵达三湾时,起义队伍已不足千人。在得知罗荣桓的特务连、陈士榘的班没有一个逃兵时,他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后,果断地作出了“三湾改编”的重大决策:一、部队缩编,把原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二、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各级都设立了党的组织,班设小组,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三、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经济民主。
在前委扩大会上,三项决策受到了余洒度、苏先俊的一致反对,余洒度明确地说,部队都是扩编,从来就没听过缩编。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还要军事主官干啥,部队历来都是等级分明,实行官兵平等,长官如何来指挥打仗?毛泽东面对余洒度的疑问,一一耐心地进行了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辩论,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通过。
“三湾改编”是党政治建军史上第一块里程碑,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见证者罗荣桓元帅在回忆中写道:“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04757/73e1bf722c52e86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04757/b26def3f4d72198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04757/c9c8cf8a560ed96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