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期也是成长
前几天读完《论语》就陷入低迷期。心情抑郁,脑袋昏成,一片混乱,无法思考,处于死寂状态。
对诸事无趣,看到书就反胃,真想把所有书都拿去扔掉,再也不要看见。
想写也写不出来,而且极其反感写作,内心非常抗拒。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在这段时间却最厌倦。有多爱,现在就有多恨。
混沌期又出现。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上次读完《中庸》也说再也不读书了。过了两天又读《论语》了。
我知道这个时期就是在沉淀、发酵、更新,会有一次突破。但是这次持续时间长达一周,以前最多三天。虽然我每天按部就班的读书,写字,做事,可是心里浪花朵朵,翻江倒海。
我只是觉察,感受它的变化过程。最后这两天,终于达到高峰期。
身体开始反抗我的按部就班。每天准时五点醒来的生理闹钟,本来一直没出错。前两天竟然醒来在六点半以后,推迟了一个多小时。看来它是要强行反抗我。非常讨厌我每天早上再读书。
而心里的情绪也达到最高值。把床上的书都搬到看不见的地方,对书讨厌到极点。整个人处于变傻状态。
内心就像在炼丹,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会儿在水里,一会儿在火里。只想找个地方静坐。但是诸事太多,还有朋友来找我,母亲又来找我谈话。
和她们谈话的过程中,我一直安住在自己的根据地里面。虽然她有们很多情绪引导我,要是以前我就陷进去了,这一次发现自己可以住在根据地里面了。守住“主忠信”,随时觉察,有一丝偏离,赶紧调整。
虽然我心里浪花朵朵,情绪值已经发酵到要爆破,但是还是守住了。没有被外物带入,没有迁怒于外物。
但是等她们晚上走后,我终于爆破。仿佛蓄谋已久,要打开杀戒。我也知道有些东西要破土而出了,但是要如何走向,也许我可以推泼助澜,给它一些引导。
心终究是会找到出路的,但是水深火热里行走,太煎熬。
终于向老师呼救……
心里慢慢安静,又和陶语老师讨论一个话题到十二点。
昨日清晨醒来也是七点。生物闹钟又失灵。但是,在静坐的过程中,大海也恢复平静。清晨听小鸟唱歌,心里喜悦之情又开始回归。
昨日开始,内心终于云开见日出,低迷期也过去。新生事物开始冒芽……
放下书本,放下狂热的念头,放下思考。这是这几天内在的声音。也是我一直想放下的,但是总放不下。
这一次终于放下,是它自己放下了,不是我刻意让它放下。
但是,放下书本就真的不读书了吗?不思考了吗?
我以为真是这样了。沉淀过后才发现,其实是另一种“放下”。不再想从书本里淘到什么宝,刻意去思考,没有了执念。
就像品茶一样,感受,品尝它。对写作也放下了,非要思考,写出什么深度吗?
我内心安宁,有些东西不用刻意去深入思考也明白了。在心里品尝它,非常美妙。它们自己像泉水一样淡淡的流出来。不思考以后,心反而更轻松,感受到了更多美妙之味。
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也许,这就是这次低迷期生长出来的新生事物。
虽然我在低迷中,但是我的方向一直都没有变过。只是更加稳固,修缮我的根据地。
昨日听读书会上大家的分享,发现自己心里的执着越来越少了。这次低迷期,又破除了一些源头上的执念。
今日清晨,五点差几分,自然醒来。静坐半小时,念头很少。然后拿起昨晚准备好的《周易》,一切自然启动。
这本《周易》,好奇很久了。但是看到符号,卦象,头就大,索然无味,所以一直搁浅。在我的书单里面,它本来排在《孟子》之后。
今天开启的书单本来是《孟子》。但疫情阻碍了《孟子》到来。一打开《周易》,就读得津津有味。
现在更好奇的是宇宙万物的一些规律。我觉得只要找到了这些规矩,也许就发现了“道”。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发现了一些规律,但还朦朦胧胧。
而我的规律,低迷期一过,又凶猛精进学习。只是,现在我开始摸索,调整松、静、自然的学习。当然,过段时间,低迷期又会来,这似乎是周期。但是,《周易》的第一卦就是乾卦:“元享利贞”。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成。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些文字背后承载的“道”,不明白,却又非常想挖掘。读完,心里升起淡淡的味道,不用思考,却依然有妙音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