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浅论死亡和向死而生

2018-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故和归氏

      有朋友读完我新书的简稿,对我说,你讲的其实就是一个人为了更好地死而认真地活,活在抗争与顺从挣扎矛盾过程中的故事,也就是说,向死而生。是吗?

      我说,是, 但不完全一样。

      我查了查,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命题,含义是 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但是海德格尔在论述中,并不只是把这种理念只作为一种方法,而是作为了一种人生信条。

      孔子及其门派乐生,主张:“未知生,焉知死”。各国哲学理论见仁见智,今天,我想浅论向死而生和死亡对于生存的意义。

      首先,我想先说一下:死 字。这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 ,和性这个话题一样:谈之色变。不过不同的是,性对于国人来说,是一种类似原罪的存在,而死字是一种咒言。我在这里谈的是一种人的感觉,尤其是中国人。我们正视中国文化内敛深厚和外国文化冒险热血的区别,外国人对死亡的见解从最根本上和中国人不同。随着现代西方哲学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加深,我们有必要议论西方哲学与中国民众思想之间的互容性。故而在这里我只谈论国人,从国人对死的理解入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各界,尤其是编辑、作家,他们在创作中时不时说:“他察觉到自己命不久矣”、“她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甚至有人摆好姿势再死,有人算出自己什么时候死等等——这是我在广泛的阅读中敏感得注意到的。显然“伟人往往对自己的死亡有着极其敏锐甚至说准确的理解。”这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从作者到读者的共识。其实,不只是伟人,很多普通人对死亡也有一种直觉。这种奇妙的事情,我无法解释。但是我一直主张从国学中汲取智慧。我深深为这样四个字着迷:九九归一。当我们生下来时,我们是一个生命,是活物。当我们面临死亡时,我也相信,大自然会给一个有意识的结局。这一点中外是相同的。所以,史铁生这句话说得很好:“死亡是人生必然来临的一个节日。”是必然的,节日。 记得在电影《喜马拉亚星》中,有这样一幅图片让我印象深刻:蛇口咬住蛇尾,成环——开始也是结束,结束也是开始。

      我并不是迷信轮回,而是相信 有始有终。

      人既然对生与死都有意识,既然人性中天生有对死亡的恐惧(有人信仰大于这种恐惧 ,有人这种恐惧支配一切)。那么为什么向死而生,死亡对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倾向于将人生认为成一种进化的阶段。如果说把人生历劫,尝尽苦乐,理解成打怪升级,当然也有人不升级,甚至倒退,毕竟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活法,这样或许就可以理解这个阶段。用一种通俗的说法,你怎样死的可以映射出你是怎样活的,这里“怎样死的”不是指死亡原因,而是当时一个阶段你的心态,心理,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等多方面因素。

      由此,向死而生——从死亡考虑人生。

      有一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有一些文章用这句话解释向死而生,我认为,从动机和顺序来说是不很相符的。向死而生应该是个体从死亡向前推及人生,以此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一个主动而充满智慧的过程。西方不少哲学家都详细论述了这个理论,在此我不一一列举。

      前些时间大热的电影《寻梦环游记》掀起了一阵对生死讨论的高潮。它的主题可以补充向死而生。有一些影评运用了庄子的名言:“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庄子·知北游》。这说明这种对待死亡的思想可以与西方向死而生这个命题交相呼应,也就是说 在中国的哲学里面有着与这种哲学思想相适应的部分。因为中国自身如封建因素各种原因的影响,这种思考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整体对死亡的理解。在现代生活中,由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经济体系等多方面的时代大变革,哲学与文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因为不方便量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是当我们想明白了一些事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通透又值多大的价值?

      人们都想活着,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当我们真正透过死亡看眼前的事,规划未来的事,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更好地生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