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而想
经常有人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喜欢异想天开。”异想天开怎么了?谁还不冒出几个怪诞的念头呢?有时,单单凭这些念头,就像是做了一场美梦,梦到上天,梦到变美,梦到那些怪诞的故事,这有什么错吗?有人又说了,光想有什么用呢?我说,连想都不敢想,那有什么意思呢?能在这纷杂的社会里,保持幻想是错吗?喜欢幻想的人至少还恪守了一份单纯。如果只有功利才是人遵循的生活通道,人类早晚都得把自己玩完。
一个民族弘扬传统是没有错的,传统往往都是老祖宗积累了上千年的经验,传下来的无形遗产,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政治经济文化,是人类社会演变的精华成果,付出了血与汗的代价。但固守传统,仍要保持创新进取,敢于想,敢于做,最大限度的保证人的思考的自由度,而不是僵化的管理把人限制在沟壑里,无缘广濶的大海。
记得上高中时,满教室埋头苦学的孩子,没几个真正热爱学习的,为什么不热爱?原因很清楚,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我们还是被打造成了标准版学习的孩子,连思维都是僵化的、一致的,没人敢对标准答案说不,每个人都在标准答案前止步,没有人会对问题做深一步的探讨,在这种僵化的学习氛围中,慢慢的磨蚀掉了孩子的好奇,因为不能出现不一样的声音。
说到这里有人会声讨教育,认为教育出问题了。
唉,不是教育出问题了,教育一直都在延续,‘我教你学’的模式。但现在社会发展到现在,当人的认知范围越来越大,新的认知挑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时,如果再不走出来,似乎就有些倔强的固守了。
当人们习惯了寻找标准答案时,当人们习惯了活在大一统的环境中时,对于思维的冲击似乎变得抵触,变得手忙脚乱。
教育是诞生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它只是一个培养定向人才的地方。朝哪个方向航行,它说了也不算。
为什么会写下这段话呢?连自己也有些意外。
可能是二十几年前自己参加高考,像魔鬼一样学习的场景,重新出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二十多年之后,高考依然如此,孩子们背负着沉重的学习,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记忆与演算,到深夜。
孩子问我‘假期不是用来玩的吗?’我说‘如果不学,那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没有,只有一条路,学 。
为什么人生来就要背负这么多无趣的东西呢?怀着憎恨去努力做那些该做的事呢?
可能是因为,供我们享用的社会资源太少了,不去抢夺就会失去。
假设活在一个悠哉悠哉的环境里,我们又会做出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