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王瑞龙诗作《通义》
2025-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瑞龙笔记
王瑞龙诗作《通义》
山高志见立,岿然不动摇。
坚锐靠积累,稳妥当站牢。
放下紧相效,沉勇低吟邀。
水行智通远,变通相济巧。
关于王瑞龙诗作《通义》的解析,可结合诗歌文本与古典诗歌传统进行以下分点解读:
一、主题思想:刚柔并济的处世智慧
全诗围绕"通义"展开,通过山、水意象的对立统一,阐释"守志"与"变通"的辩证关系。首联"山高志见立,岿然不动摇"体现传统士人立身守节的刚毅精神1,与《应龙篇》"龙在渊底藏"的隐忍守志形成呼应;而尾联"水行智通远,变通相济巧"则化用《管子》水德哲学,展现道家顺势而为的智慧。
二、意象分析:山水二元结构
山意象:"岿然""坚锐"象征儒家入世的刚健品格,暗合李峤《龙》诗中"含章""鼎湖"的进取意象1,体现对稳固根基的重视。
水意象:"沉勇低吟""变通相济"取法自然水德,呼应韩琦"移星陆"的变革思维1,又与《祖国啊》中"新涮出的雪白起跑线"的流动感相通2。
三、哲理内涵:时空维度的辩证统一
时间维度:"积累"呼应陈子龙"金石期"的持久信念3,"稳妥站牢"体现《梅岭三章》"取义成仁"的坚守2。
空间维度:"通远"暗含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宏阔视野,与陈毅"捷报飞来当纸钱"的变通智慧相通2。
四、艺术手法:古典韵律的现代表达
对仗结构:颔联"坚锐/稳妥"与颈联"沉勇/变通"形成工整对照,延续李峤《龙》五言律诗的严谨格律1。
象征体系:尾句"相济巧"化用《周易》阴阳相生哲学,与陈子龙"五行之山"的象征手法3一脉相承。
该诗融合了儒家进取精神与道家变通智慧,在八句四十字中构建起立体的哲理空间,既继承了中国咏物诗托物言志的传统1,又展现出新时代语境下的思辨深度。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意象源流,可参考《乐府诗集》与陈子龙诗词注本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