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解人格结构》第二部分性格组织的类型
第二部分章节组织的思路
作者主要思路是从四个方面来组织章节,理解个体:驱力、自我(自我系统怎么运作?)、客体关系(主体,我;客体,存在于“我”之外的事物;客体为我服务;发展,丰富体验,我为客体服务)及自体心理学(我和我的关系。我是谁?面对他人质疑,我怎么应对?)。
研究发现,若要探索人格差异,识别和理解内隐的情感十分重要(在关系互动过程中语言或者行为背后有情感在流动,是什么?识别区分是基本情感:喜怒悲恐,还是复合情感:焦虑或抑郁?或~~)。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面部表情模式(情绪拼图),或独特的情绪表达方式(情绪印章)。稳定的人格结构包括什么?认知(怎么看事物),情绪情感(激活的情感)和意志行为(采取的行动)。
这一段我联想到态度的三因素,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互相影响,当认知和情感出现冲突,行为倾向以情感为主。
性格病理和情境因素
每一种人格都包括病态和常态两个方面,人格由个体的成长经历和应对方式共同构成。多数情况下都不适合用“异常”来描述。无论个体属于哪一种人格类型,都会同时兼备其他人格的某些特征。即便没有达成人格障碍的程度,对来访者的性格特征进行评估也非常有价值。驱力(驱力来自于哪里?人类的天性和个体的天性或者情境?)绝不等同于病态。只有当个体的人格过于刻板以致阻碍其心理调试时,才可能出现病态性格或人格障碍。治疗师需要注意情境因素和性格因素所产生的相对影响。当人们长期处于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常常表现为人格异常(为什么现在来治疗?)。
人格改变的限制
心理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人格偏差,但无法撼动驱力。新的体验和感悟能扩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现实自尊感,但人们仍善于固守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型”,核心的心理表征(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比如,提到苹果,那么多种苹果类型样子,在个体心目中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小时候妈妈随手朝他扔过来打到他的眼睛的一个大苹果,很疼很疼,眼睛被砸的乌眼青好长时间。)以及冲突、期望、情感及防御。对原先自然而然的行为得以掌控,能增进人的自由感。
我们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密码,怎么形成的?这背后有我们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发展出的应对方式。了解自己人格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接受自我。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的应对方式。 不同人格的个体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如何应对外部世界?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带着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