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我觉得徐峥的《囧妈》还是可以给到7分的
2020年的春节注定要比往年要冷清的多。随着娱乐场所的相继关闭,聚会的取消,电影院线下线,原定提档年三十上映的《囧妈》“突然”就变成了字节跳动全平台首映。一时间,徐峥及其电影成了圈内人众矢之的,虽说随着流媒体的发达几个人家庭影院的成熟,院线衰败是迟早的事,不过徐峥这一招来的太突然,则让业内人士有些措手不及。
鉴于豆瓣上只有6的评分,个人觉得是有些低了,今天我想就这一电影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作为徐峥“囧”电影的续作,影片延续了电影“老板+离婚+亲戚+旅行”的徐氏四件套,不同的是,徐峥这次将中年人的情感矛盾聚焦在“代沟”上面。
虽然说代沟是每一代人都存在的问题,但是到了7080后来说,我们的代沟几乎比得上马里亚纳海沟。
我们的上一代,是5060后,他们从小受的是马列主义及共产主义爱国思想熏陶,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代理想主义者,也是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无论是在政治信仰和爱情上,他们都保持着最初的初心,并且为此奉献一生。在经历了社会的飞速发展之后,他们他们的信仰逐渐从崇高的马列主义变成了实用的养生主义和催婚主义。活的长,子孙多,变成了他们最大的信仰。于是乎,我们的父母辈,就变成了一群“无理取闹”、“盲目养生”、“积极催婚”的特定人群。
而他们的儿女7080后呢,在经历了改革开发,也赚取了第一桶金之后,逐渐在社会发展当中找到了自己的地位与落脚点,却也同样在这个时代培养出了现实多疑等特点。不轻易相信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爱人、亲人,不随意暴露脆弱吐露心声,大家都活在厚厚的壳当中亦步亦趋。这样的人设同父母辈当时生下我们所预想的人设自然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而且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原因,这代人还被时代刻上了“生理上的巨婴,心理上的哲学家”这一极度扭曲的性格特点。
显然,在《囧妈》当中,徐峥是捕捉到了这一点的,徐伊万的骄横与懦弱,反抗与孝顺都或多或少带有着我们这一代人性格上的烙印。而囧妈卢小花则是一个“自私的浪漫主义者”,一边是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一边是对家暴丈夫的忍耐,一面是希望儿子如巨婴般对自己言听计从享受自己的母爱,一面有希望儿子成为能够保护自己的男人。
伊万和小花所面对不正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问题吗?作为一部贺岁片,徐峥处理问题的方式,把这对母子送上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
两代人,两种观念,首先遇到的是时间观念上的差别。时间对于商人来说是效率是金钱,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则是一段慢慢的怀旧之旅。
绿皮火车,这种即将被高铁取代的交通工具,在老年人眼中是那逝去的记忆的载体,即使花费和飞机同样的金钱,更多的时间,更不方便的体验,她也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个人乘车。
对于儿子来说,陪母亲和赚钱相比更像是陪她浪费时间,愿意改变主意随她继续旅行的愿意只有一个,去看妈妈到底有没有被无良公众号骗钱。
旅行的意义不一样,旅行的体验自然也不一样。一路上,母亲不厌其烦的“关心”儿子,不断用食物来填喂儿子,不断的催生,用各种偏方妙招来指导儿子养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爱,但是这样的爱让儿子无比难受,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强迫。
对于儿子来说,出于传统意义上的孝敬,他为母亲请保姆,为母亲换车厢,为母亲调节婆媳矛盾,虽然结果是和老婆离婚,和母亲斗争,他都始终无法真正站起来向一切说再见,只有无尽的抱怨。这不就是日常的我们吗?虽然我们不会像伊万那样作出新高度,但是我们和母亲的日常斗争不也是这样吗?
这就是影片的前半段,这前半段,让我看到了我和父母的日常,这个部分,我给8.5分。
影片的后半段,从剧情上面来看,故事就突然变得魔幻而又突兀了。谈心遇到熊,过河遇到热气球,蒙脸老太太合唱团在莫斯科红星大剧院赢得了满堂彩,而伊万也能够放下心中的源泉。
虽然这其中也穿插着母亲为了让儿子顺利长大而独自忍受的家暴,也隐藏着母亲对于理想爱情的怀念与牺牲。这是哪个年代希望母亲成为的样子,伊万的母亲做到了,但是过的并不幸福,在一点上,徐峥没有深挖,只是凭借一两段谈话就剧情做了喜剧化处理草草带过。
作为一部贺岁片,也许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多深挖那个时代的背景与个人故事,但是作为一个看客,我依然觉得这一部分不能及格,这个部分,我给5.5分,是给亲情与搞笑的。
抛开《囧妈》想要营造的两代人和解的大主题,脑袋大开的搞笑是徐峥的优点也是徐峥的缺点,好的开始并未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尾,但是不影响它继续作为一部贺岁消遣的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