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收获自言自语自悟自娱我们的村庄

乡居笔记|8 故乡印记

2020-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齐风河韵

时光如流水,不舍昼夜。送走了一个个如梦似幻的昨日,迎接着一轮轮充满期待的朝阳。人们在岁月的迎来送往中慢慢老去,村庄却在时光流年中变得愈来愈大、愈来愈新。

依着规划,新建的一横四纵的村庄街道,环村水泥路笔直而又宽阔,把村庄分割成方正条理、经纬分明的棋盘状。沿街而建的砖瓦房舍,高大整齐、宽敞明亮,形成一道新农村的靓丽风景线。逾往村子的内里,仍有不少老旧的土坯房,静静地踞在离街道较远的巷子深处,静静地数着流年,默默地看着时光,细品着岁月给村庄雕琢的痕迹,它们与周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也相安无事。老房子中,只有一少部分仍有人住,大部分已是废弃,建筑墙倒屋塌,院落杂树丛生,荒凉中浸透着静谧,变迁中残留着过往。此时此刻,只有在记忆深处认真翻找,方可慢慢在脑海中定位其过去的位置,然后从记忆中一点点复原它们往日的样子,进而在脑海里浮现出老村老街的旧时模样。

村子是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由任氏所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后来,其他一些姓氏或投亲靠友或地方政府安排,陆陆续续来此定居;中间亦有一些人员陆续迁离,最后发展到今天,故乡小村姓氏已有任、高、郑、柴、刘、李、蒋 等七姓,人口1000多口。村庄在历史的变迁中,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过去的痕迹,或是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让后人从中可以窥探历史洪流中的片片浪花与层层涟漪。

高家胡同

顾名思义,因这个胡同里起初的住户都是高姓村民而得名。从我记事起,高家胡同仅有六户人家,且其中有一户已非高姓。再大一些时,每天上学放学都打此经过,对每家每户的情况和变化也都了如指掌。据知情人透露,高姓居民并非立村之初就在此居住,他们是后期投亲靠友从高庙村迁至于此。至于何时何因迁徙于斯,因族谱的遗失而无从考证,但随着时间推移,高姓慢慢繁衍,人数上已成为仅次于任姓的第二姓氏。如今高家胡同随着村庄规划早已不复存在,高姓居民也散踞在村子的角角落落。当年繁忙的高家胡同,也只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范家湾

在村子的西北角,有一池塘,人们称之为“范家湾”。自我记事起,村里人都说这里闹鬼、不干净。据老辈人传说,日本侵华期间,鬼子曾在这里杀过人;平时村里老人去世,要在这附近送魂,于是,自很小起,我们对这里都是远远避之,轻易不敢靠近。

村子里没有范姓,为什么却有叫“范家湾”的池塘,多年了一直疑惑不解。期间也有多种说法和推测。一种认为此地曾有名叫“范家”的村庄,后因战乱或是瘟疫的原因导致人员全部死亡。这与《任氏宗谱》记载的明洪武十三年间,任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于此的原因有契合之处,有很大的可信度。另一种推测是,任姓立村之后,范姓后又迁来,原因或投亲靠友,或是官府命令。之后由于某种原因,范姓举族迁出。这种情况与《潍县志稿》记载的季姓情况非常相似。据《季氏族谱》记载,季姓于清朝雍正年间举族自寿光雷子埠——即我村,迁至潍县涝埠、下巴甲一带。自那时起,我村就不再有季姓居民,以至于现在无人记得历史上村子里曾有季姓。

范家湾现在已变得越来越小,大部分已被村民开垦种上了庄稼,与普通的土地已没有多大区别了。

郑各坟

郑各坟是村西南一块土地的名字,离村子也不算太远,因是郑姓的祖坟所在地,故得名。

我家就是郑姓,但我家因太爷爷被日本鬼子杀害,未成年的爷爷哥俩遂从小码头村,迁来南雷埠村跟了舅舅。太爷爷是葬在小码头,爷爷葬在南雷埠的老河沿儿,二爷爷百年后葬在村西,但二爷爷随舅姓任。所以村西南的郑各坟应该不是我们家的祖坟。由此可知,南雷埠历史上还有过其他的郑姓居民,且与我们关系较远。

岁月的河流,一刻不停地流淌着。古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的永远成为了过去,未来的也在慢慢朝我们走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步伐,慢慢地向前、向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